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概要
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也叫理論思維、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
邏輯思維是人的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階段),與 形象思維 不同,它以抽象為特征,是在感性認識形式(感覺、知覺、表象)所取得的材料的基礎上,以“ 同一律 、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為基本準則,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形式,以“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和具體化”等思維方法作為思維的基本過程,從而揭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性聯系。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們都需要用到邏輯思維,比如應用邏輯思維梳理知識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應用PREP的邏輯結構進行清晰表達等等。通過邏輯思維,人們能有效把握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進而客觀地認知整個世界。 邏輯思維的理論基礎是 邏輯學 ,起源于古代 中國 、 古希臘 和 古印度 ,其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古代邏輯、 中世紀 邏輯、近代邏輯和現代邏輯”4個時期,古代和中世紀邏輯是傳統(tǒng)的演繹邏輯,近代邏輯強調了歸納和科學方法論,現代邏輯主要是數理邏輯,用 數學 方法研究演繹方法。
釋義
邏輯 “邏輯” 一詞是由 英文 logic音譯而來,而英文logic又譯自 希臘文 。在希臘文里,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事物的規(guī)律、秩序、理性、思維、言辭等。在現代漢語中,不同語境里的“邏輯”有不同的含義,比如:“歷史的邏輯”是指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說話、寫文章要合乎邏輯”是指人類思維的規(guī)律、規(guī)則;“現代邏輯、辯證邏輯”是指一門研究思維的 邏輯學 ;“強盜的邏輯、資產階級的邏輯”是指一定的立場、觀點等;“邏輯思維”中的邏輯通常是指一門研究思維形式的結構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
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信息進行的能動操作,比如采集、存儲、提取、對比、篩選、判別、整合、表達等等。簡單來說,思維就是人們認識現實世界時“動腦筋”的過程。思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而狹義的思維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思維,專指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思維中的抽象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通過感性認識(感覺、知覺,表象)所獲得的感性材料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概括事物的共同屬性,然后用語詞固定下來形成“概念”,以概念為基本單元,結合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并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和具體等思維方法進行思維活動,從而實現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的過程。在形成概念、判斷和進行推理、論證的邏輯思維過程中,還必須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規(guī)律,從而保證思維的正確性。
產生和發(fā)展 邏輯思維的理論基礎是邏輯學,邏輯思維是在邏輯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邏輯學 有三大發(fā)源地,分別是古代 中國 的 名學 (辯學)、 古希臘 的 分析學 和 古印度 的 因明學 。中國 先秦時代 , 墨子 的弟子們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寫出了中國第一部邏輯經典著作 《 墨經》 ,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其中已經有了關于概念、 判斷、推理等問題的論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 亞里士多德 寫出了 《工具論》 ,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人類的思維及范疇和概念、判斷、 推理、證明等問題。 到了 17 世紀,英國 哲學家 培根 創(chuàng)立了歸納邏輯(傳統(tǒng)形式邏輯的一種),寫出了 《新工具論》 。17 世紀末,德國數學家 萊布尼茨 最早提出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成為 數理邏輯 的創(chuàng)始人,形成了現代形式邏輯,也就是用一套人工語言(符號與公式 )對邏輯思維形式進行一系列的推演。辯證邏輯則是研究 辯證思維 規(guī)律的科學,即關于辯證思維的形式規(guī)律和方法, 恩格斯 最早明確地把這種邏輯稱為辯證邏輯。
形式 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有三種:概念、判斷和推理。在邏輯思維中,人們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概括事物的共同屬性,并通過語詞固定下來形成“概念”,然后以概念為基本單元進行的思維。單個的概念往往不足以全面地反映事物,也不足以恰當地表達人們的思想,就需要把概念結合起來構成“判斷”(是什么),從而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但很多時候知道“是什么”還不夠,還需要知道“為什么”,這就又需要人們進行“推理”,從若干已知的事物情況去認識未知的事物情況。這就是邏輯思維的理性認識過程。
概念 概念是人腦思維對“人們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感性材料”進行“反復比較、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等加工過程,得到的一般屬性和本質的東西,這些一般屬性和本質的東西“用詞語表示出來”就是概念。概念一般有內涵和外延組成,比如“人”這一概念,內涵是“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具有感情和理性的動物”,外延是“所有的包括男女老少等各類特點的人類”。概念是人們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基本要素,掌握概念的邏輯知識,有助于人們準確地使用概念進行正確的思維。
判斷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維形式,其內容是對事物之間聯系或關系的邏輯反映。判斷可以分為真判斷和假判斷,判斷形式包括簡單判斷(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和復合判斷(聯言判斷 、選言判斷 、假言判斷 和負判斷 等)。
推理 推理說的是由已知的一個或幾個判斷推引出新的 判斷的思維形式?;镜耐评眍愋陀腥N: 演繹推理 、 歸納推理 、 類比推理 。①演繹推理也可以叫做三段論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是一種從規(guī)律到現象的推理,比如: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大前提),殺人犯是不法分子(小前提),所以殺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結論)。②歸納推理是一種對個別具有特殊性的前提推導出普遍性結論的推理,常見的歸納類型包括完全歸納推理和簡單枚舉法,比如“金導電,銀導電,銅導電,鐵導電,鋁導電,所以一切金屬都導電”就是一個簡單枚舉歸納推理。③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通過比較而推斷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的推理,比如:因為A=B,A有屬性a、b、c、d,B有屬性a、b、c,所以B也有屬性d。
特征 邏輯思維主要有“抽象性”和“確定性”兩大特征。邏輯思維是人們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相較于直接的感性認識,邏輯思維的理性認識是抽象的,是對具體對象本質的把握,是人的認識的高級階段。而相對于 經驗論 的不確定性,確定性是邏輯思維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因為邏輯思維以真假、是非、對錯為目標,它要求思維中的概念、命題和推理具有確定性,只有確定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命題的真假和推理過程的合理明確,人們才能進行正確有效的邏輯思維。
規(guī)律 邏輯思維的規(guī)律說的是人們在進行邏輯思維(形成概念、判斷和進行推理、論證)的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span>同一律 、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 形式邏輯思維 的基本規(guī)律,它們從不同方面體現了正確思維的主要特征“確定性”,保證思維的正確性。
同一律 同一律說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概念、命題和其他思維形式,都必須保持一貫性和確定性。 用公式來表示就是“A是A”,A表示同一思維過程中的任一概念、命題和其他思維形式。當A表示一個概念時,“A是A"表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保持同一,例如“杜鵑”這個概念,可以表示一種花、一種鳥或者人名,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杜鵑”不能既指花又指鳥;當A表示一個命題時,“A是A"表示對命題進行判斷推理的時候必須是同一的、確定的,即“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邏輯思維中,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會出現“混淆概念、偷換概念”或者“ 偷換論題 、轉移論題”的錯誤。比如“北大學生學習很多科目, 張三 是北大學生,所以張三學習很多科目”就犯了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前面的概念是北大學生,后面的概念是張三)。再比如“學習要講究方法,方法對了成績才能提高。而我對數學比較感興趣,所以數學的成績就比較好,對英語 沒有興趣,英語的成績就比較差。”這個論題就犯了“轉移論題"的邏輯錯誤(把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轉移成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矛盾律 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說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具有矛盾關系或者 反對關系 的思想不能同時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用公式來表示就是“A不是非A”,A表示同一思維過程中的任一概念或命題。簡單來說就是必須保持思維的前后一貫性,不能犯“自相矛盾”或“兩可”的錯誤。例如黑的和白的不能同時肯定,今天是星期一和今天不是星期一不能同時肯定。 矛盾律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起作用,要求在同一時間、同一關系下,對同一思維現象不能做出兩個相反的命題,但如果在不同的時間或從不同的方面對同一思維現象做出相反的命題,并不構成邏輯矛盾,也不違反矛盾律的要求。換句話說,矛盾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存在的矛盾性。
排中律 排中律說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具有矛盾關系和 下反對關系 的判斷,不能同時都是假的,至少有一個是真的。用公式來表示就是“A或者非A”,A與非A表示相互矛盾的概念或判斷。比如“ 亞洲 是世界最大的 大陸 ”和“亞洲不是世界最大的大陸”這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判斷,不能同時為假,必有一個是真的。 “排中律”和“矛盾律”都對互相矛盾的判斷起作用,矛盾律強調“二者不能同真",排中律強調“二者不能同假”,矛盾律和排中律從兩個不同側面揭示了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的邏輯特性。矛盾律適用于兩個具有 上反對關系 或矛盾關系的判斷,排中律只適用于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和下反對關系判斷;違背矛盾律出現的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違背排中律出現的是“兩不可”和“未置可否”的邏輯錯誤;矛盾律可以由真推假,排除思想的邏輯矛盾,進行間接反駁,排中律可以由假推真,排除思想模糊不清,進行間接論證。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說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論斷被確定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用公式來表示就是“A真,因為B真,并且B能推出A”。作為充足理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理由本身要真實,也就是“B”要真;理由與論斷之間要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也就是通過“B”能推出“A”。遵守了這兩個條件(要求),論證才是正確的和有說服力的。
充足理由律可以保證思維的論證性,如果違反了充足理由律,就會導致“理由虛假”和“推不出”。比如“ 地球 是 宇宙 的中心,因為 日月星辰 都圍繞地球轉”就犯了理由虛假的邏輯錯誤,“因為他經常跑步,所以才摔斷了腿”就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方法 邏輯思維方法是人們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方法,是人們獲得間接性的知識或探求新知識的邏輯工具,是人們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進行思想創(chuàng)新的前提。邏輯思維方法經歷了一個從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以 三段論推理 為基本內容的形式邏輯,到后來的演繹邏輯、現代歸納邏輯,辯證邏輯等。邏輯思維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繹和歸納、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等。
演繹和歸納 歸納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通過若干個特殊事例推理(分析、概括、總結)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或用若干個判斷作論據來證明一個論點或論題。演繹則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即通過已知的一般性知識(原則、道理、結論、論點等)作為論據來證明或推理出一個個別性的論點。歸納和演繹是兩種相反的邏輯思維方法,但它們也是相互聯系和補充的:演繹推理的一般性知識來自于歸納推理的概括和總結;歸納過程的分析、綜合過程所利用的工具(概念、范疇)需要依靠人們先前積累的一般性理論知識的指導。
分析和綜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為各個屬性、部分和方面,進行分別研究和表述的思維方法。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屬性、部分和方面再綜合起來進行研究和表述的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關系:通過分析,人們對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可以變得更加具體、細致、深入;通過綜合,人們對問題的研究和論述可以變得更加全面、 周延 。只有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方法。
抽象和具體 抽象和具體的含義是多方面的,作為認識方法:抽象是指把客體各方面的屬性或關系從統(tǒng)一體中分割、抽取出來,單獨進行研究的認識方法;具體是指把關于事物各方面屬性和關系的抽象認識加以綜合,使之按一定的結構結合起來,完整而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方法。
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是從感性具體開始,進入抽象思維,然后再從抽象上升到思維中的具體。從具體到抽象,是從具體出發(fā),經過分析和研究,形成抽象的概念和范疇的思維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把研究對象從理論上具體再現出來的思維方法。比如寫 論文 的過程中:通過對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論點論據,形成論文體系的過程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論文寫出來的過程就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
應用 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們都需要用到邏輯思維。比如,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對文章或書籍的要點、難點進行歸納、推理和判斷,從而做到更好的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們需要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找出問題的重點、難點,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注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 曾指出:“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 刨底 地追究問題罷了。”這個尋根刨底的過程就是應用和鍛煉邏輯思維的過程。再比如看一些偵探或推理題材的書籍、電影、動漫時,人們也需要應用邏輯思維對內容進行抽絲剝繭、順藤摸瓜,如此才能更好地看懂。 人們在應用邏輯思維的過程中,還總結出了一些框架和模型來幫助 人們更好的進行邏輯思維,比如:
PREP結構 PREP是Point(觀點)、Reason(理由)、Example(舉例)、Point(觀點)四個單詞的首字母。PREP結構是一種清晰表達的邏輯結構,在談話、講演、或文案中,先簡潔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結論或主張P;然后再說出支持結論的依據R;接著再用具體的案例,或者實際的資料、數據來提高結論或觀點的說服力;最后再重申一下結論,確保自己想傳達的信息,已確實傳遞。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 是 麥肯錫公司 的 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 在1973年提出的。 金字塔 一般可以分為“塔尖、塔身、塔基”三個部分,金字塔原理就是根據金字塔的結構,把金字塔分成縱向結構(塔尖→塔身→塔基)和橫向結構(塔 身和塔身、塔基和塔基之間的邏輯結構),在思考、表達、寫作的時候,要像金字塔結構一樣:整體上把握縱向結構,突出重點(先說結論,然后以上統(tǒng)下);具體內容上把握橫向結構,突出層次性和邏輯性,也就是對內容進行歸類分組,并遵循“邏輯遞進”的原則,對每組的具體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分解、拆分、排列,把內容一層一層呈現給別人。這樣不僅能讓自己的思路清晰,同時也能讓別人更好的理解。
6W3H分析法 6W3H是九個英文單詞或詞組的首字母,6W是指What、Where、Which、When、Who、Why,3H是指How、How much、How many。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根據這9個單詞提出具體的問題進行分析。比如:What(發(fā)生了什么問題、是什么導致了問題的發(fā)生),Where(問題發(fā)生在哪里),Which(問題發(fā)生在哪個對象上),When(什么時候出現了這個問題),Who(這個問題與誰有關,核心人物是誰),Why(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How(什么情況導致了這種后果,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How much(問題造成了多少損害,),How many(損害的實際數量是多少)。通過6W3H分析法的仔細梳理,人們就能夠準確而快速地分析出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和一些解決辦法。
意義 人們只有運用邏輯思維中的概括、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抽象等思維方法,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得出科學的結論,解決各種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思維方法,人們認識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是不可能的。
學習邏輯思維的相關知識:能幫助人們正確地進行思維,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新的知識,從而進行發(fā)現、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夠幫助人們合乎邏輯地表述和論證思想,達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有邏輯性,使人們說話、寫文章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結構嚴密,有說服力;能夠幫助人們有效地分析謬誤,指出問題所在,維護真理;同時也有利于人們全面地、動態(tài)地把握客觀事物,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 非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相對,它是一種不受固定邏輯規(guī)則等制約的思維方式,具有間斷性、跳躍性、突發(fā)性、突破性等特點,主要包括 形象思維 和 直覺思維 。
聯系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非邏輯思維是產生新思想、科學發(fā)現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必由之路,而邏輯思維則是理論系統(tǒng)化、邏輯化的必要方法。沒有非邏輯思維,思維只能在原來的范圍里打轉,新的思想就很難產生,人類也就很難進步;而沒有邏輯思維,人類思維就會混亂,就會不準確,就會效率低下。兩者的相反相成推動了人類知識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比如在工程技術領域,從古代的 埃及 金字塔到現代的 中國 三峽大壩 ,就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之后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們先在頭腦中建立起設計對象的意象,然后進行各種推理論證,轉變成工程藍圖,最終創(chuàng)造出來。再比如科學研究領域, 法拉第 根據觀察到各種形狀磁鐵附近的 鐵粉 形成線狀圖案,通過想象提出了磁力線模型,進而通過歸納、演繹和概念移植等方法提出了 電場 的概念, 麥克斯韋 又在法拉第的基礎上,用 偏微分方程 的形式精確地描述了 電磁場 ,并預言了 電磁波 的存在。
區(qū)別 邏輯思維所具有的本質屬性(確定性)是非邏輯思維所不具有的,因為邏輯思維是由充足的理由作為前提得出結論的思維活動,而非邏輯思維則是由不充足的理由作為前提得出結論的思維活動。從人類和個體的思維發(fā)展來說,非邏輯思維是人們本來就有的思維潛質,邏輯思維則是人們從大量思維實踐中總結出來用來規(guī)范人的思維的。從人們認識事物的作用上來看,非邏輯思維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出新思想,邏輯思維的作用在于對新思想做出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