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美洲紅鸛是一種美麗而獨特的鳥類,其鮮艷的羽毛顏色和獨特的形態(tài)使得它們在野外非常顯眼。以下是關于美洲紅鸛的一些點評:
1. 顏色鮮艷:美洲紅鸛的羽毛顏色從深粉色到紅色或橙色不等,這種鮮艷的顏色使得它們在陽光下非常耀眼。在繁殖季節(jié),雄性美洲紅鸛的羽毛顏色會變得更加鮮艷,以吸引配偶。
2. 體型大:美洲紅鸛是一種大型鳥類,身高約1米,翼展約1.5米。這種較大的體型使得它們可以在水中更好地游泳和在空氣中更好地飛行。
3. 雄性稍大:美洲紅鸛的雄性平均體重為2.8千克,雌性為2.2千克。雄性比雌性稍大一些,這使得它們在繁殖季節(jié)能夠更好地競爭配偶和領地。
4. 喙部特征:美洲紅鸛的喙較大,呈鉤狀,喙尖呈黑色并向下
彎曲 。這種特殊的喙部特征使得它們在捕捉魚類和其他小型水生生物時更加得心應手。
5. 腳部特點:美洲紅鸛的腳上有蹼,這使得它們在水中可以更好地游泳和捕捉獵物。此外,美洲紅鸛的腳上還有紅色的肉墊,這可以用來吸引配偶或警告天敵。
總的來說,美洲紅鸛是一種獨特而美麗的鳥類,其鮮艷的羽毛顏色、較大的體型和特殊的喙部特征都使得它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非常顯眼。同時,美洲紅鸛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對于生態(tài)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美洲紅鸛 美洲紅鸛(學名: Phoenicopterus ruber ),是 紅鸛科 紅鸛屬 的一種鳥類。 其身高約1米(42英寸),翼展約1.5米(5英尺)。 雄性平均體重為2.8千克,雌性為2.2千克。 雌雄外觀上較為相似,但雄性稍大一些。喙較大,呈鉤狀,喙尖呈黑色并向下彎曲。其腳上有蹼。羽毛顏色從深粉色到紅色或橙色不等,飛羽為黑色,尖翼為黑色。
基本信息
分布區(qū)域
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加勒比海 沿岸,如加拉帕戈斯群島、南加勒比海、尤卡坦半島、北加勒比海到巴哈馬 科學分類
種
美洲紅鸛( Phoenicopterus ruber )
主要特征
命名與分類 美洲紅鸛于1758年由瑞典動物學家卡爾·林奈(Linnaeus)命名,學者們曾把美洲紅鸛與 大紅鸛 ( Phoenicopterus roseus )劃為同一物種,原本認為美洲紅鸛( Phoenicopterus ruber )下有亞種,即 Phoenicopterus ruber roseus、Phoenicopterus ruber chilensis ,但后來,美洲紅鸛被認為是單行種,無亞種分化,原來的亞種也被劃分為獨立的物種。 美洲紅鸛的英文名為“American Flamingo”,其中的“flamingo”來源于西班牙語,意為“火焰”或“紅色羽毛”。
形態(tài)特征 美洲紅鸛較高較瘦, 身高約1米(42英寸),翼展約1.5米(5英尺)。雄性體型稍大,雄性平均體重為2.8千克,雌性為2.2千克。雌雄外觀上較為相似,其眼睛附近呈淡黃色。喙較大,呈鉤狀,上喙顏色較淺,喙尖呈黑色并向下彎曲,喙內有2排梳狀剛毛。脖子較長。 羽毛的顏色從深粉色到紅色或橙色不等,頭部、頸部、臀部的顏色較深,飛羽為黑色, 尖翼為黑色。腿較長,腿上的皮膚為粉紅色,膝蓋略黑。美洲紅鸛腳上有蹼,腳蹼粉紅色,有3個腳趾。
分布棲息
分布范圍 美洲紅鸛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有4個種群,分別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南加勒比海、 尤卡坦半島 、北加勒比海到 巴哈馬 。四個主要繁殖地為巴哈馬大因那瓜古巴卡馬圭群島里奧拉加托斯、尤卡坦半島、墨西哥博內爾島、 荷屬安的列斯群島 。 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位于 伊莎貝拉島 、 圣克魯斯島 、弗洛雷納島、 班布里奇島 和拉比達島的50個咸水瀉湖,大多數在伊莎貝拉島南部進行繁殖。 南加勒比(Southern Caribbean):哥倫比亞瓜希拉半島、 委內瑞拉 北部海岸、 博內爾島 和附近島嶼,少數分布在沿著南美洲北部海岸向東到 法屬圭亞 。 尤卡坦半島 (Yucatan Peninsula):北海岸,從坎佩切到卡托切,在錫安卡安生物圈保護區(qū)和科蘇梅爾島上分布較少。
棲息環(huán)境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美洲紅鸛的食物包括小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一些蠕蟲、小枝草種子和藻類。
美洲紅鸛是濾食性鳥類, 覓食方式有如下幾種。喙在水的頂層來回移動,主要用于捕食浮游生物;把頭倒放在淺水里,左右移動,用舌頭上向后彎曲的刺將食物輸入喉嚨,也可以幫助 過濾;挖食,即站定后沿著大約1米深的水底進食;跺腳,即在泥地上下抬腳來踩死獵物,該動作或在一個地方完成,或在一個圓圈里完成;還會沿著河岸奔跑,用腳刺穿獵物以及在行走時用喙掠過水面,從泥漿中獲取微生物。 美洲紅鸛獲得水源的方法通常為采集雨水,如無淡水時,其眼睛上方有鹽分排泄器官幫助排鹽,與其他海棲脊椎動物相似。
社群行為 大多數美洲紅鸛種群在繁殖期會集成一個大的群體(至少50只個體),但也有例外,比如加拉帕戈斯群島種群以5-10對為一組進行繁殖。
節(jié)律行為 美洲紅鸛一般不遷徙,只在夏季繁殖地和冬季覓食地之間 進行短距離遷徙,遷徙原因通常是食物或者棲息地受到干擾,例如原棲息地水位升高使其難以涉水,不便于獲取食物。
攻擊行為 美洲紅鸛攻擊性不強,對于巢穴和棲息地的領域意識較薄弱。只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類型的攻擊行為。用喙部互啄、追逐,一只鳥啄另一只鳥的尾巴,被追逐的鳥伸出脖子。有時會張著嘴,伸出脖子互相咆哮。雄鳥往往在與另一對繁殖對接觸時變得具有攻擊性。
在美國奧杜邦動物園 的圈養(yǎng)種群中,雄性更具攻擊性,成對的個體比單獨未成對的個體更具攻擊性。
活動特點 美洲紅鸛受到威脅時會快速行走和奔跑。飛行時需要進行一段助跑,邊跑邊迎著風連續(xù)快速拍打 翅膀,伸展著脖子和腿飛翔,飛行時速可達50-60千米,以松散的“V”形或呈對角線飛行。 理羽、覓食、休息和洗澡占據美洲紅鸛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但在繁殖期略有不同。繁殖期的白天和晚上都飼喂雛鳥。其理羽行為即用喙部把位于尾巴附近的油腺分泌出的油脂涂抹到羽毛上,起到防水的作用。梳理羽毛要花費美洲紅鸛15-30%的時間。洗澡時,它們可能會把整個身體都浸在水里。
美洲紅鸛通過腿和腳調節(jié)體溫:當溫度下降 時,其長腿會加速體溫下降,這時便通過將一條腿靠在身體的腹側表面來降低熱量排出身體的表面積,這樣的單足站立姿勢也是美洲紅鸛較顯著的特征之一。當需要散熱時,比如在中午等氣溫升高的時期,美洲紅鸛會雙腿站立,該姿勢會使腿部散失的熱量成倍增加,并進一步調節(jié)體溫。
鳴叫特點 美洲紅鸛發(fā)出鳴叫聲的最重要的功能為聯(lián)絡群體內成員,保持群體完整。其叫聲與鵝非常相似,飛行時和在地面上時會發(fā)出喇叭聲;覓食期間群體會發(fā)出“低沉的嘎嘎聲”;在繁殖期或攻擊時會發(fā)出咕嚕聲、咆哮聲。
生長繁殖 美洲紅鸛3-6歲時即達性成熟, 交配制度 多為一雄一雌制, 但也有隨意配對的情況, 繁殖對會維持較長時間, 維持著長期繁殖對的個體通常不參加 群體求偶 活動。一對繁殖對能維持多久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成年個體的加入、離開以及亞成體的成熟等。
求偶交配 求偶行為一般集中 于1月至5月,地點通常在陸地上,一些低強度的求偶炫耀行為全年都可以觀測到。 美洲紅鸛求偶的時候會先把翅膀張開,保持幾秒鐘;脖子伸長,尾巴向上翹起,把頭部向后扭轉;同一側的一只翅膀和一條腿同時伸展;向前伸頸和向后扭頭這2個動作快速交替進行;還有的個體會把頭高昂,頸部伸展,頭部緩慢而有節(jié)奏地左右轉動;還會做出脖子向前伸展,再向下朝向水面的動作。 雖然通常是雄性發(fā)起求偶行為,但多為雌性主導整個過程。如果雙方都有興趣,雌性就會從雄性身邊走過,如果雄性愿意接受,就會與其同行,直到一員中止該過程。對于低強度的求偶行為,二者會抬頭一起走。在高強度的求偶行為中,二者會以一種假的進食姿勢低頭快走。如其中一只鳥轉身而另一只鳥不跟隨、抬起頭、停止協(xié)調運動或放慢運動速度,這種高強度的求偶便會停止。
筑巢 筑巢時,美洲紅鸛會用下顎挖出泥土,將泥土堆在一起,用腳抹平,以此來筑成小的錐形土堆,再將頂部挖出。大約30厘米高,通常還會在巢周圍開鑿一條小的河道。巢材為樹枝或樹根,如果是在沒有泥土的巖石島上,巢材可能是一堆石頭。雌雄共同負責筑巢。舊巢經常會被重復使用。群體中的巢穴建得很近。
產卵孵化 卵呈白色,在極少數情況下呈粉紅色。卵產在泥巢的碗狀頂部。窩卵數通常為1枚,較少情況下會產2枚。孵化期為27-31天。 雛鳥5-8天后可以離巢。 雌雄鳥交替孵卵及哺育,雌性和雄性的喂食頻率和持續(xù)時間沒有顯著差異,當雛鳥離開巢穴后,主要在夜間覓食。
在一雄二雌的繁殖對中,處于從屬地位的雌性常與地位高的雌性發(fā)生爭執(zhí),如果兩只雌性共用一個巢且都產下一卵,雙方會試圖破壞另一個卵或將其滾出巢。對于二雄一雌的繁殖對,處于從屬地位的雄性常成為雛鳥的主要孵化者和照料者。對于二雌二雄的繁殖對,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和兩只雌性負責照管巢穴,而處于次要地位的雄性則留在外圍,無法進入巢穴。與三個個體的繁殖對相比,四個個體組成的繁殖對中雌性之間的敵意更少。
物種保護
物種現(xiàn)狀 截至2019年 ,美洲紅鸛整體種群數量呈現(xiàn)增長趨勢, 例如 尤卡坦半島 的種群數量從1954年的6057只增加到1998年的2.7萬只;在 委內瑞拉 ,其種群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的約1.8萬只增加到1996年的約3.7萬只,并在1987年開始有美洲紅鸛重新在委內瑞拉大陸筑巢; 2019年,其全球種群數量在21,9490-30,7490只之間。
致危因素 熱帶風暴和颶風對在沿海地區(qū)棲息的美洲紅鸛可能是致命的,另外洪水、鹽度降低也會減少其食物資源。
保護級別 2020年 ,美洲紅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等級為無危(LC)。2023年,美洲紅鸛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中。
保護措施 美洲紅鸛被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二,是受到嚴格保護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