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墓,為南宋理學大儒張栻與其父宋朝名相張浚的墓園,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張栻墓

別名

張南軒墓

所屬地區(qū)

寧鄉(xiāng)縣官山鄉(xiāng)官山村

墓主

張栻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景區(qū)等級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詞條釋義

張栻墓,為南宋理學大儒張栻與其父宋朝名相張浚的墓園。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寧鄉(xiāng)縣官山鄉(xiāng)官山村,張栻墓與張浚墓相鄰。張氏父子歸葬此地后得名官山。

文物簡介

湖南寧鄉(xiāng)九曲奇峰下有一馬蹄小山,叫羅帶山,羅帶山東側為張浚墓,西側為張浚墓。原墓以花崗石砌成墓圍,三合土封冢,青石墓碑,碑高1.5米,寬0.8米,碑文為"宋大儒張南軒先生之墓"。墓前有石柱四根,山下有南軒祠,明代大學士楊廷和撰有碑記。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清同治年間又為其立碑,敕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1959年,張栻墓由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毀。1981年,封冢墓圍皆按原形修復,黃土夯筑,混凝土封表,并覓得原墓碑豎立原處。2008年張氏墓園重修竣工,千余名張浚、張栻后人舉行了祭奠儀式?,F(xiàn)全墓長11.2米,寬10米,冢高2米,徑5米。張栻字敬夫,一字樂齋,號南軒,張浚之子,四川綿竹人,后遷衡陽。幼師事胡宏,得理學真?zhèn)鳎瑲v任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時與朱熹齊名。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在長沙岳麓書院、城南書院講學多年,學者稱南軒先生。淳熙七年(1180)二月初二卒于江陵,葬于其父墓側。

歸葬湖南

張浚、張栻父子為四川人,張浚卒于江西余干,卻既不歸葬四川,也不在江西就地安葬,為何葬在湖南?

原來張浚力主抗金,卻一生總難遂愿,他在臨終前囑咐其二子說:“吾嘗相國家,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不欲歸葬先人墓左。即死,葬我衡山足矣?!备赣H的臨終教誨,張栻感之肺腑,抱著國殘家破之痛,他把父親葬于相距故鄉(xiāng)四川萬里之遙的湖南寧鄉(xiāng),以示報國之志未酬。張栻死于江陵,最終也陪伴著老父,長眠于寧鄉(xiāng)。

據(jù)載,張栻之靈柩出江陵時,老稚挽車號慟,數(shù)十里不絕,四方賢士泣涕相吊。其任職過的靜江府的老百姓,哭之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