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圖)樂杵

樂杵是由原來的一種舂米勞動工具——木杵發(fā)展演變而成的。臼有木臼和石臼兩種。用木杵撞擊石臼或木臼,其間的稻谷則脫粟成米。據(jù)《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三國時東吳沈瑩《臨海水土志》有關“夷州”(今臺灣)之文所載:“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著中庭,又以杵旁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笨梢?,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杵就與木鼓一起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于集會號召了。《臺灣叢書》說高山族“無碾米之具,以大木為臼,直木為杵,帶穗舂,令脫粟,計足供一日之食,男女同作,率以為常?!闭f明木杵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勤勞質樸的高山族人民,居住在景色秀麗的臺灣島,這里有碧波蕩漾的日月潭,有云霧繚繞的阿里山,山川清秀,風光多姿。高山族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不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在日月潭南岸的高山族邵部族地區(qū),人們舂搗稻谷時,常在屋內(nèi)地上挖一直徑一米左右的洞穴,穴底放置一塊較厚的硬石盤,石盤上放稻谷(平埔部族放于石臼內(nèi)),數(shù)名姑娘或婦女站立四周,各持約兩米長的木杵舂米,一邊舂米,一邊唱起曲調悠揚的“杵歌”。像這種專門搗谷用的木杵,多在泰雅部族中流行。臺灣省宜蘭縣蘇澳鎮(zhèn)南澳鄉(xiāng)泰雅部族的杵歌,實際上是一首舂米號子。木杵還在高山族祭典中使用,雅美部族的豐年祭中,婦女們以杵擊臼作為禮儀,這種擊杵只有節(jié)奏而無曲調,一邊擊杵一邊唱豐年祭歌,以此來祭祀和慶祝豐收。賽夏部族有迎靈儀式,由司祭帶領眾人肅立唱迎靈歌,屆時將臼倒放滾出屋外,一童女將谷倒入臼中用杵舂谷,歌畢舂也止。

簡介

(圖)樂杵

樂杵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與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會號召。高山族人民舂搗稻谷時,常在屋內(nèi)地上挖一洞穴,穴底放一石板,幾名婦女環(huán)立四周,各持兩米多長的木杵舂米。木杵碰擊石板發(fā)出如鐘似磬的鏗鏘音響,深夜傳播甚遠。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長短、粗細有別的木杵,可以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能奏出節(jié)奏明快、曲調和諧的樂聲,便將它稱之為“樂杵”,用它伴奏的歌曲為“杵歌”,用它演奏的樂曲叫“杵樂”。

20世紀20年代,聰穎的高山族邵部族人民,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發(fā)現(xiàn)長短不同、粗細有別的木杵,可以發(fā)出高低不同的音響,每根都有固定音高,能奏出節(jié)奏明快、曲調和諧的樂聲,便將它稱作樂杵。用它伴奏的歌曲稱作杵歌,用它演奏的樂曲稱作杵樂。姑娘們舂米時的優(yōu)美姿態(tài)在歌聲的伴唱下,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杵舞。高山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從而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富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杵樂歌舞藝術

形制結構

(圖)樂杵

樂杵,用硬質木料制作,其形呈兩頭粗、中間細的長棰,規(guī)格不一,大小長短有別。它是隨著臺灣旅游業(yè)的興起而出現(xiàn)的富有地方特色的集群旋律樂器。而“杵樂”也就成了來臺灣的旅游者不可缺少的欣賞節(jié)目。1979年,臺籍林勝興先生在第二期《文化與生活》雜志著文《臺灣啊,我美麗的家鄉(xiāng)!》:“日月潭……光華島……對岸高山族同胞聚居的山村——德化社。兄弟民族的老老少少,都會十分熱情地接待游人。身穿美麗的民族服裝的高山族姑娘,常常為游客演唱《搗米小調》。八個、十個年輕的姑娘,嘻嘻哈哈地圍攏來,站成一個圓圈,手里拿著搗杵,一邊棰擊著腳下的大石板,一邊跳著舞、唱著歌,優(yōu)美的舞姿、悠揚的歌聲,更為這秀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歡愉?!濒┟锥嘤蓩D女來做,所以樂杵也都由婦女表演。中國著名人類學家、廈門大學林惠祥教授20年代曾到臺灣考察,最長的樂杵達306厘米。在他所著《臺灣蕃族原始文化》一書中寫道:“杵有數(shù)根,每根代表一音,五根以上,可以合敲成歌。從臺灣帶回的三根,最長者91(230厘米),其音為C,中者為f,短者為a,… …”書中談到的這三根樂杵,現(xiàn)仍完好地收藏在江蘇省博物館里(圖65)。這種專門用于演奏杵樂的樂杵,只在邵部族中流行。而既能搗谷又能演奏杵樂的樂杵,則在部分布農(nóng)、阿美、泰雅、鄒和以前的平埔等部族中使用,由數(shù)名或十幾名婦女各持長短不同的樂杵,在石盤上或石臼里搗米,有的唱杵歌,有的則不唱。此外,樂杵與青年們的愛情生活也有著密切關系,豐收以后的夜晚,男女青年要輪流到各家幫助搗谷、舂米,姑娘們一邊舂米,一邊唱起優(yōu)美抒情的杵歌,搗谷的小伙子們也常湊上去跟著一起唱和,他們觸景生情、即興編詞,隨口而出、滔滔不絕,許多美好的姻緣就是這樣結下的。

改革

20世紀80年代初,福建省年輕的音樂工作者蘭雪霏、劉一虹等人,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采用紅樟木,制作出一套大小不同、音高各異的樂杵,共七根,杵長127厘米~165厘米,杵的兩頭稍粗,中間杵柄部分較細,當杵頭撞擊石盤后,整個杵棒便振動發(fā)音,音色鏗鏘悅耳,這套樂杵按五聲音階定音,音域a-c2??捎糜谘葑嘈?。1980年10月,在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中,福建代表團用這套樂杵演出了富有臺灣地方特色的高山族民間歌舞《杵樂》。伴隨著渾厚的樂杵聲,姑娘們隨著輕快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木杵作為勞動工具,在進入現(xiàn)代化社會之后已經(jīng)看不見了,而用樂杵伴奏的杵歌、演奏的杵樂,作為民間藝術品種,將會永遠流傳,為人民所喜愛。

此外,在中國廣西壯族、云南景頗族、貴州瑤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和海南黎族,也都有樂杵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