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鋁化作用為熱帶、亞熱帶土壤中發(fā)生的硅和鹽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礦物不斷形成、鐵鋁氧化物明顯聚積的過程。

外文名

allitization

地區(qū)

熱帶、亞熱帶土壤

條件

高溫多雨條件下

實質(zhì)

三氧化二物富集

釋義

富鋁化作用(allitization)是指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qū)成土母質(zhì)高度風(fēng)化使三氧化二物富集的作用。

特點

在高溫多雨條件下,風(fēng)化淋溶作用強烈進行,硅酸鹽類礦物強烈分解,風(fēng)化產(chǎn)物向下淋溶。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堿性,致使硅酸和鹽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鐵、鋁相對聚集,形成富含鐵、鋁的紅色土體。隨著鹽基的不斷淋溶,風(fēng)化層上部變?yōu)樗嵝?。當酸性達到一定程度時,含水氧化鐵、鋁開始溶解,并具有流動性,但一般向下移動不深,旱季可隨毛管水上升至表層,經(jīng)脫水以凝膠形式聚積或形成鐵、鋁結(jié)核體;又因土體上部植物殘體礦化提供鹽基較豐富,酸性較弱,故含水鐵、鋁氧化物活性也較弱,多淀積,更利于鐵、鋁殘余積聚層的形成,脫硅富鋁化是磚紅壤和紅壤的重要成土過程,但富鋁化的程度不同,前者強于后者。

形成過程

鐵鋁土綱土壤(磚紅壤與紅壤等)及古紅土的形成多與此有關(guān)-這一作用的內(nèi)容包括脫硅、富鋁與富鐵等,因鐵的成分容易變化,而鋁含量則相對穩(wěn)定,所以用“富鋁”來表達其特征。故又稱脫硅富鋁化作用。在濕熱條件下,土壤中鋁硅酸鹽礦物分解后產(chǎn)生風(fēng)化度最高的三氧化二物礦物(赤鐵礦、針鐵礦、三水鋁石等),氧化硅與鹽基被大量淋失,粘粒礦物以1:1型的高嶺石為主,鐵、鋁氧化物大量積聚。據(jù)統(tǒng)計,磚紅壤與紅壤中硅的遷移量達50%—70%,鈣、鎂、鉀、鈉的遷移量為70%—100%;鐵與鋁的富集量分別達10%—12%與7%—15%;粘粒礦物中兩嶺石占30%—65%,三水鋁石約為5%-13%,赤鐵礦為6g%-18%。富鋁化作用在濕熱的熱帶、亞熱帶進行最強,且涉及范圍很廣。中國北亞熱帶的黃棕壤有輕度富鋁化,有少量高嶺石,硅鋁率(ki值,均指粘粒部分)常在2.4以上;中亞熱帶紅壤富鋁化明顯,高嶺行為優(yōu)勢粘粒礦物,ki值值為1.9—2.2;南亞熱帶的赤紅壤與磚紅壤地區(qū),高嶺石所占比例偏高,三水鋁石的比例大大上升,ki值降為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