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壬戌年)7月18日-1996年(丙子年)6月17日,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代表作有《哥白尼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結構》。

中文名

托馬斯·庫恩

出生日期

1922年7月18日

性別

外文名

Thomas Samuel Kuhn

出生地

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

去世日期

1996年6月17日

職業(yè)

科學哲學家

代表作品

哥白尼革命

生平

托馬斯·塞繆爾·庫恩(Thomas Sammual Kuhn)(1922-1996),1922年7月18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的一個殷實的實業(yè)家家庭里。17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專業(yè)是物理學。本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在物理理論上引起的變革,經(jīng)常使年輕的庫恩激動不已。他刻苦地學習物理學理論,始終保持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1943年,年僅21歲的庫恩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從而開始了他的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當時在庫恩的心目中只有一個目標:當一名理論物理學家,完全沒有想到要成為一名科學史家或科學哲學家。1946年,庫恩獲理學碩土學位,成為一名物理學家的理想只差一個臺階要攀登了,他已開始著手準備物理學博土學位論文了。

然而,在1947年,發(fā)生了一件十分尋常,但是卻對庫恩一生的學術生涯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事情。當時庫恩被邀請參加一期為社會科學家舉辦的講述物理學發(fā)展的講座,他暫時中斷了正在進行的博士論文的準備工作,轉而仔細地研究了伽利略,牛頓,乃至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力學理論。這使他第一次對科學史有所了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種對過時的理論和實踐的了解,竟徹底推翻了他以前對科學的本質和獲得成就的某些基本想法。因為在科學史的研究中,庫恩發(fā)現(xiàn),無論是新的,還是舊的力學理論體系,在它們的那些歷史時期,都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但是,它們對相同的觀察事實的解釋竟沒有相似之處。亞里土多德的力學體系與牛頓的體系的關系是這樣,牛頓體系同愛因斯坦的體系的關系也是如此。所以庫恩認為,傳統(tǒng)的關于科學本質的進步性質以及知識的不斷積累增長的觀點,不管怎樣的言之成理,卻不能說明歷史研究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實際情況。但是,這些觀點歷來都是許多科學問題討論中的基本原則,因此庫恩強烈地感到,有必要徹底揭穿它們貌似有理的假象。這樣一來,庫恩的專業(yè)計劃就必須改變,從理論物理轉到科學史。當時哈佛大學的校長,著名科學史家J.B.柯特南對庫恩的這一發(fā)現(xiàn)和研究興趣給予了熱忱的指導和鼓勵,使得庫恩更加相信自己發(fā)現(xiàn)的意義和專業(yè)的抉擇。

此后,庫恩一方面繼續(xù)準備博士論文,另一方面把相當一部分時間用到了科學史的研究上。1949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哲學博土學位。

1948年庫恩取得哈佛學會初級會員資格,這使他能有一個為期三年的自由學習時期。在此期間他讀了法國著名科學史家A.柯依列(Koyre)、美國邏輯學家W. V. O. 蒯因、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等人的著作。這種多學科的豐饒的土壤促使他那顆探索科學知識增長規(guī)律的種子破土而出。

1951年波士頓洛厄爾研究所邀他演講,他在演講中表述了其正在形成之中的科學觀。

自1951年起到1956年,庫恩留在哈佛大學任助理教授,講授普通教育和科學史。1957年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哥白尼:西方思想發(fā)展史中的行星天文學》。在這本著作中,庫恩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這一科學史事件對于力學和科學思想史所產生的變革性作用,說明了這一變革能夠發(fā)生的科學史內在和外在的必備條件。

1958—1959年間庫恩應邀去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工作。在這里他有機會同許多社會科學學者交流思想.在這種交流和溝通之中他終于認清了以后被他稱為“范式”的東西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科學革命的結構

1958—1964年,庫恩在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任教,并于1961年成為該??茖W史專業(yè)的正教授,講授科學史。在1962年;發(fā)表了他的最重要的科學哲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科學哲學界的震動,一時間,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都形成了研究、討論此書的熱潮,從而為庫恩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這本書也是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的奠基著作,原書只有180頁,譯成中文也只有12.7萬字,但西方不少人卻把它稱之為一部“極其嚴謹?shù)捏鹧凿洝?。在這本書中,庫恩反對那種把科學知識的增長看成直線似的積累,或者不斷推翻的增長的觀點,反對把科學和科學思想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看成邏輯或邏輯方法的過程。他依據(jù)科學史材料,提出了科學和科學思想發(fā)展的動態(tài)結構理論,第一次明確地使用了這個理論的核心概念“范式”。在這個動態(tài)結構理論中,庫恩認為科學的實際發(fā)展是種受范式制約的常規(guī)科學以及突破舊范式的科學革命的交替過程。

這些思想使庫恩從專門科學史家轉變?yōu)榭茖W哲學家。1964年到1968年,庫恩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教授,1968—1979年任派恩(M.T.Pyne)講座科學史教授。這期間,庫恩的德文,英文版的論文集《必要的張力》(1977)以及專著《黑體理論與量子不連續(xù)性》(1978)出版。在這些文章里,庫恩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史事件分析,進一步補充了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對科學革命和范式所下的定義。

1979年以后,庫恩應邀去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教學研究工作。一方面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所設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中心”講授“科學知識的增長”等課程;另一方面,在語言和哲學系里為進一步擴展和深化《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思想而從事科學哲學的研究工作。

庫恩在1968-1970年間任美國科學史學會主席,是美國科學院院土。1982年10月,在美國費城,美國科學史學會,科學哲學學會,技術史學會和科學的社會研究學會四個學會共同召開的年會上,庫恩被授予薩頓勛章。

庫恩因患支氣管和喉癌于1996 年6 月17 日卒于麻省康橋家中,享年73 歲。其父老庫恩是美國的實業(yè)家。他生前與妻子珍妮共同生活。庫恩有兩個女兒,她們分別是住在麻省弗萊明漢的薩拉和洛杉磯的伊利莎白;一個兒子,即家住麻省阿靈頓的納撒尼爾。他們是庫恩與其前妻穆斯女士的孩子。

范式概念

在庫恩的科學哲學思想中,“范式”(paradigm)是一個核心概念。他在《必要的張力: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和變革》(1959)一文中首次引進這個概念,后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一書中對它作了許多發(fā)揮,引起人們的注意。他對這個概念沒有下明確的定義,也沒有作出前后一貫的解釋,以致引起人們的爭議和批評。1974年,他為此特意寫了《再論范式》一文,進一步補充和澄清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20世紀80年代后,他很少使用“范式”這個概念,而用“詞典”(lexicon)一詞取而代之。

“paradigms”一詞來自希臘文,原意是指語言學的詞源,詞根,后來引伸為范式、規(guī)范、模式、模型、范例等含義。庫恩在談到這個詞的用法時說:“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這一方面的意義我找不到更合適的用語,只能借用‘范式’這個詞。但是立刻可以看出,借用這個詞所能表示的‘模型’和‘模式’的意義,并不完全是通常用來定義‘范式’的意思?!睆母鼮楝F(xiàn)代的意義上來理解,它表示某種派生的思想和概念的發(fā)端與基礎。庫恩借用這個概念的目的,在于用它來表示科學史上某些重大的科學成就所形成的科學內在機制和社會條件,以及由這種機制和條件構成的思想和信念的基本框架,一種先于具體科學研究的思想和組織的背景。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庫恩偏重于把“范式”和“常規(guī)科學”這兩個概念聯(lián)系起來考察。所謂“常規(guī)科學”,他指的是那些堅定地把一種或許多種已獲得的科學成就作為基礎的科學研究。這些科學成就為某一學科提出一整套規(guī)定,提出一些典型的問題及其解答,它們在許多科學經(jīng)典名著中得到明確的表述。庫恩認為這類著作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把一批堅定的擁護者吸引過來,使他們不再進行科學活動中各種形式的競爭;二是這種成就又足以為一批重新組合的科學工作者留下一大堆有待解決的問題。他說:“凡是具備這兩個特點的科學成就,此后我就稱之為‘范式’。這是一個同‘常規(guī)科學’密切相關的術語。我采用這個術語是想說明,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examples)——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tǒng)統(tǒng)在內的范例——為某一種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出現(xiàn)提供了模型?!?/p>

庫恩在70年代還特別強調“專業(yè)母體”(disciplinary matrix)這個概念,認為用這個概念能更準確地表述范式的含義?!皩I(yè)”是指一個專門學科的實際工作者共同掌握的那種東西,“母體”由各種各樣條理化的因素所組成,而每一個因素又需要加以進一步的說明。專業(yè)母體是一定專業(yè)的科學工作者共同掌握的一個有待予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這種專業(yè)母體的組成,包括大部或全部的集團規(guī)定,也就是包括《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說的范式、范式成分或者合乎范式的東西。

80年代后期,庫恩傾向于用“詞典”一詞取代“范式”一詞,認為科學革命實際上是科學詞典結構的改革,也就是用新詞典取代舊詞典。在他看來,詞典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世界是通過詞典來描述的,詞典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不同的詞典。詞典由一套具有結構和內容的詞匯組成,各種詞匯構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前后出現(xiàn)的詞典之間有部分交叉,即有些詞匯是共有的,有些詞匯則為某些詞典所專有。理論與詞典緊密相聯(lián),不同的理論需要用不同的詞典才能得到理解,理論一旦改變,詞典也需要——而且一定要隨之改變。因此,通過考察詞典的變化就能理解科學發(fā)展中理論的變革。

隨著庫恩用“詞典”一詞取代“范式”一詞,他也同時用“言語共同體”一詞取代“科學共同體”一詞。因為,在他看來,擁有共同的詞典是科學共同體的本質特征。這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如果接受某個科學共同體的詞典,就自然成為這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如果接受另一個科學共同體的詞典,就自然成為另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一個科學共同體拋棄原來持有的詞典,就意味著這個科學共同體的解體。一群科學家共同接受另一部詞典,就意味著一個新的科學共同體業(yè)已形成。

范式轉移

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名詞最早出現(xiàn)于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里。這個名詞用來描述在科學范疇里,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這種改變,后來亦被應用于各種其他學科方面的巨大轉變。例如:在香港的教育學課程里,學生都要在畢業(yè)前寫一篇短文,講述個人對于資訊科技對教育所帶來的范式轉移。

著作

1.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1957

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

3.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1977

4.Black-Body Theory and the Quantum Discontinuity,1987

5.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Philosophical Essay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