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介紹
就藏北高原發(fā)現(xiàn)的打制石器為代表的舊石器文化而言,其技術與類型可以和云貴高原、華北、西伯利亞、中亞以至東歐的舊石器文化相對比。西藏舊石器時代采集地點共有8處。
概況??西藏的舊石器考古工作僅限于一些地面采集,屬于舊石器的采集點有定日縣的蘇熱,申扎縣的珠洛、多格則,日土縣的扎布,班戈縣的各聽,吉隆縣的哈東淌和卻得淌等。其中前五個采集地點共采集到石片、石核及各種打制石器258件,器形較小,一般2~6厘米。制作方法為單面加工,以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為主,錯向加工占一定比例。錯向加工有相鄰兩邊的錯向加工和相對兩邊的錯向加工以及同一條邊上兩半的錯向加工。相鄰兩邊的錯向加工是西藏舊石器文化中的一個特點。此外,多格則、扎布地點的部分標本是由木質或骨質工具加工而成。吉隆縣的哈東和卻得淌兩個采集地點以礫石石器為主,少見石片石器。石器標本器形較大,一般約為10厘米,制作方法以兩面加工為主。西藏舊石器時代遺址多位于海拔4 000米以上,在世界范圍內是比較罕見的。從第四紀以來,青藏高原由于地殼的大幅度上升,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舊石器遺存的發(fā)現(xiàn),說明更新世的自然條件遠比當今優(yōu)越,適于遠古人類的生存。在西藏已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地點中,定日和申扎兩處石器的制作工藝具有一定的共性,類型比較固定,表明在用途上有了明確的分化。申扎石器在形制和加工方面又比定日石器更進一步。兩處的時代大致相當。這里的橢圓形長邊刮削器、長條形圓頭刮削器和鈍尖的尖狀器等,在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也屢有發(fā)現(xiàn),表明青藏高原和華北可能有著一定的文化聯(lián)系。
分布采集
分布??西藏舊石器采集點主要有:①定日縣蘇熱。1959年后西藏首次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遺存。1964年由中科院西藏科考隊采集,共采集石器制品40件,原料以片麻巖為主,其次是石英砂巖和石英巖。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兩種。石片體積較小,多呈三角形或矩形。石片的臺面多呈三角形或月牙形。②申扎縣珠洛勒河畔。1976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發(fā)現(xiàn)。共采集石器14件,原料均為角巖。其特點是石片厚大,石器由狹長的石片或寬大于長的石片制成。石器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和尖狀器三種。刮削器由單刃和復刃兩種,一般為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端刮器用厚背的長條形或長方形石片加工而成。尖狀器用錯向加工方法沿兩緣修成鈍尖。③申扎縣多格則。共采集石器制品76件,原料以燧石為主,其次為火山巖、碧玉巖、瑪瑙巖和石英巖。大部分石器用石片修制,少數(shù)用石核和礫石修制。石片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尖狀器和砍砸器,其中刮削器有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雙邊刮削器和多邊刮削器;端刮器有平端刮器、圓端刮器和雙端刮器;尖狀器有菱形尖狀器、尖刮兩用器、長三角形尖狀器和具有雕刻器打法的尖狀器。石核由礫石打制,其形制有礫石石核、船底形石核和扁錐狀石核。④日土縣扎布。共采集石制品26件,原料以黑色燧石為主,其次是輝長巖、瑪瑙巖和碧玉。該地點石制品偏小,平均長4厘米、寬2.9厘米、厚1.2厘米。最大的一件長10.2厘米、寬6厘米,最小的一件長1.5厘米、寬1.9厘米。石制品加工均以單面為主,石器形狀主要有長刮器、短刮器和尖刮器三種,其中長刮器又有矩形、半圓形、卵圓形、圓盤形和長條形;短刮器均為弧形;尖刮器有錐形、三角形和心形。⑤班戈縣各聽。共采集石制品109件,主要由石片、石核和石器組成,原料主要是黑色硅質巖。其中石片64件,最大長22~91毫米、寬25~58毫米、厚5~24毫米,平均43.03毫米×38.07毫米×12.73毫米。石片形狀以歪尾、不規(guī)則為主,其余為舌狀、葉狀等。石片臺面以素面為主,其余有疤臺面、背脊臺面和線狀臺面。石核6件,長67~98毫米、寬44~63毫米、厚30~46毫米,均有2個臺面。石器39件,有邊刮器、凹缺刮器和端刮器3種類型。其中邊刮器21件,有單邊、雙邊和聚邊3種。凹缺刮器17件,修正方向有正向和反向兩種,凹缺深度為2~5毫米、寬度為8~16毫米。端刮器1件,由劈裂面向背面打擊。⑥吉隆縣哈東淌。該地點石器以礫石石器為主,石片石器較少,器形有砍砸器、砍斫器、刮削器等。打片方法有兩面加工(復向加工),也有單面修理(向背面或向劈裂面),均采用直接錘擊法修理。⑦吉隆縣卻得淌。石器種類包括砍器、切割器、刮削器、石片及有打制痕跡的礫石,不見石核。石器多用礫石直接打制而成,不見石片石器。此外,還有阿里地區(qū)日土縣夏達錯東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