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和周秀實田家行
旱田氣逢六月尾,天公為叱群龍起。
連宵作雨知豐年,老妻飽飯兒童喜。
向來辛苦躬鋤荒,剜肌不補眼下瘡。
先輸官倉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
邊頭將軍耀威武,捷書夜報擒龍虎。
便令壯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
咸池洗日當青天,漢家自有中興年。
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帳無憂方熟眠。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1.和(hè):依照別人詩詞的韻腳或內(nèi)容寫詩詞。周秀實:即周芑,字秀實。詞人周邦彥的侄子,作者的朋友。
2.叱(chì):喝令,命令。起:指升天行雨。
3.“剜(wān)肌”句:挖肉補瘡也不能救得眼前之急。意用(唐)聶夷中《田家》詩“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而更進一層。
4.輸:送交。
5.瓶中藏:儲存在瓶中。意指余糧極少。
6.邊頭:邊防前線。
7.捷書:打勝仗的捷報。擒龍虎:作者自注:“近報殺退龍虎大王。”龍虎大王是金兵元帥金兀術(shù)手下的大將。此可能指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初秋,岳飛大破金兵的戰(zhàn)役。
7.“便令”句意思是說:立刻命令英雄的健兒乘勝追擊,驅(qū)逐金兵,收復國土。挽天河,意指回轉(zhuǎn)乾坤,轉(zhuǎn)敗為勝。(唐)杜甫《洗兵馬》詩:“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p>
9.“不使”句是說:不讓金兵沾污我社稷。腥羶(shān),古人對異族侵略者的一種辱稱。后土,社神。這里代指國家,領(lǐng)土。上二句意同:“驅(qū)逐胡虜,還我河山?!?/p>
10.咸池: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地名。如《離騷》:“飲余馬于咸池兮。”(漢)王逸注:“日浴處也。”《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p>
11.“漢家”句:用杜甫《洗兵馬》詩中“中興諸將收山東”,“后漢今周喜再昌”句意。
12.鼻息:鼻子出氣聲。
13.玉帳:征戰(zhàn)時主將所居之軍帳。如李白《司馬將軍歌》:“身居玉帳臨河魁,紫髯若戰(zhàn)冠崔嵬?!?/p>白話譯文
旱田生氣正逢六月末尾,上天為此叱責群龍起雨。
連夜作雨人們得遇豐年,老婆吃飽飯孩子更歡喜。
向來辛辛苦苦親身開荒,剜掉心頭肉難補眼前瘡。
這回豐年交官糧兵食足,余糧可放進甕中來收藏。
邊疆的將士耀威又揚武,捷報夜傳擒獲了龍與虎。
便該讓壯士大力挽天河,洗胡塵不讓腥臊污國土。
太陽在咸池洗后照青天,大宋自當會有中興之年。
大臣的鼾聲正如那雷吼,高枕無憂玉帳中正酣眠!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約寫于紹興十年(1140)七月初。這年五月金兵南下,六月,攻順昌,為劉锜軍所??;攻石璧寨,為吳璘軍所??;攻京西,為岳飛軍所??;攻淮東,為韓世忠軍所敗閏六月,岳飛軍破金兵于穎昌府,克淮寧府,張俊軍克亳州,韓世忠軍克海州。
而王庭珪做過茶陵丞等小官。因為堅持直道而行,和上司不合,同時看到時世的危機四伏,于是“學道著書,若將終焉。”(見周必大所作《行狀》)。此詩即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所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此詩借農(nóng)家的豐收在望,表達了渴望官軍乘勝前進收復失地的憂民憂國之情。全詩十六句,分成兩部分。前八句寫田家久旱逢甘雨的喜悅,后八句從因豐收而提到的兵食生發(fā),從邊境的捷報,寫到當政者應(yīng)該一鼓作氣,收復失地。
首句寫大旱,點明時間,二、三兩句寫連宵及時的好雨預示豐收?!爸S年”三字引起后文。四句想象今年妻兒可以溫飽,這句也暗示過去的饑寒。五、六兩句轉(zhuǎn)韻,即從過去的苦況來襯托今天一飽之難得,在結(jié)構(gòu)上是一大頓挫起伏。聶夷中詩《傷田家》說:“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yī)得眼前瘡,卻心頭肉?!钡诹渚吐櫾姺M一層,寫連年荒歉,雖然剜肉也難以補瘡。七、八兩句揚起,想起豐收后的情況。“足兵食”三字引出下一部分。
下部分從第九句轉(zhuǎn)韻,九、十兩句寫近聞的邊境捷報,作者特加了“近報殺退龍虎大王”的注解,龍虎大王是金兵主帥兀術(shù)手下大將,這表明勝利不小。杜甫《洗兵馬》說“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是慶賀大破安史叛軍收復兩京的。十一句化用杜句,希望乘勝前進,收復失地。十二句“腥膻”指金人,“污后土”,指金人占據(jù),使大好河山蒙受屈辱,十三句又轉(zhuǎn)韻,從眼前的捷報,預想南宋能夠像漢光武那樣中興?!痘茨献印ぬ煳挠枴氛f:“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比展湃擞忠詾槿司?。十三句用咸池洗日比喻南宋初期的一番周折,日當青天,表示光明景象,國運中興。這一句是陪筆比喻,下一句以漢比宋,西漢滅亡后光武中興,因此相信南宋也能中興,這一句是正筆主意。結(jié)尾兩句表面上看,是就上句直瀉而出,到了真正的中興之后,大家可以高枕無憂呼呼大睡了。但細一琢磨,末句卻大有文章。玉帳是指主帥所居,玉帳無憂是說戰(zhàn)事勝利,不用主帥憂心了?!胺健弊质亲髡呱钜馑?,意思是說只有失土收復天下太平,才可安然睡覺,而現(xiàn)在只不過是殺退龍虎大王,離“不使腥膻污后土”還早。表面上這兩句是預祝和想象宋室中興的太平景象,實際上是含有對執(zhí)政者的諷喻和表示自己的擔心,而寫來不著痕跡,耐人尋味。
全詩十六句,在用韻方面,四句一轉(zhuǎn),平仄相間,這是七言古詩轉(zhuǎn)韻的典型方式。轉(zhuǎn)韻之處,意義也相應(yīng)有轉(zhuǎn)換,于是內(nèi)容和音節(jié)便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
名家點評井岡山大學教授蕭東海:全詩十六句,分為兩部分前八句寫田家久旱逢甘雨的喜悅及生活的貧苦,后八句寫邊境抗金獲取的重大勝利和自己盼望國家中興的心情。兩部分之間用因豐收而足以輸官倉、供兵食自然過渡,并且,田家幸逢甘雨,國家有望中興,又起到兩相比照、互為映襯的效果。最后兩句,表面上似乎是說戰(zhàn)事取得勝利、主帥可以無憂了,其實是表露自己對執(zhí)政大臣滿足茍安、不思恢復的擔憂和諷諭。這是效仿白居易詩歌“卒章顯其志”的手法,以充分抒發(fā)自己愛國憂時的思想感情。(《宋代吉安名家詩詞文選》)
作者簡介
王庭珪(1079~1171),中國宋代詩人。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安福(今屬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曾官茶陵縣丞,孝宗時授國子監(jiān)主簿等。他同情農(nóng)民,詩風率直,有不少清新之作,但也有些模仿黃庭堅的詩作,缺乏創(chuàng)造。詞、文在當時頗有名氣有《盧溪集》50卷和《盧溪詞》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