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抱歉,我不了解您所提到的如來佛祖指的是誰。如果您能提供更多的上下文或信息,我會盡力為您提供更準確的答案。佛祖釋要
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佛,也稱為釋迦如來。
如來,佛是三界內的導師,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稱九法界之本師。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鷲峰頂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歷史上確實有如來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羅衛(wèi)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后外出修行,終成正果,創(chuàng)立了佛教。悉達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紀,他父親是加比羅衛(wèi)國國王,叫凈飯王。凈飯王為了想讓悉達多繼承王位,不讓他出家,給他找了很多美色,悉達多在19歲的時候娶妻并生下一子。后離家修行,于農歷十二月初八成佛。 .
釋迦牟尼佛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亦譯作:能仁、能忍、能寂、能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并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 “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叭纭弊志褪恰罢嫒纭?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ābhūtam)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叭鐏怼笔且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
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
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
③如來佛祖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叭纭痹诜鸾浿蟹Q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圣者。如來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是慈悲濟世修真正善的佛。
.
佛祖簡史
人物介紹
釋迦摩尼,又名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0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現(xiàn)涅磐。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祖誕生
佛教創(chuàng)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是與迦毗羅衛(wèi)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yǎng)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yǎng)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羅。 佛祖生平
悉達多降生人間
摩耶夫人途中經過大花園,叫藍毗尼園。那天天氣特別晴朗,園子里面百花爭妍,綠草如茵,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夫人漫步在花園中,看見一顆高大的無憂樹,枝繁葉茂,猶如傘蓋一樣柔柔軟軟地垂下。夫人看得高興,舉起右手摸了摸枝條,太子就從右脅誕生了,披著一身金光。 有位博學多識的星相學家,他名叫阿私陀來到王宮,細細地端祥安然而臥的太子,莊重地說:“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滿月,他是釋迦族的光榮,他將會成為人世間的救主?!?/span> 舉世無雙的宮殿
凈飯王為太子建造一座舉世無雙,奇妙無比的宮殿,命名為“四時宮殿”;進入宮殿,四季如春,樓上閣下弦歌不絕,宮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凄涼,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悲緒.
慧劍削發(fā)為僧
太子命侍從車匿將愛馬犍陟牽出來,策馬前行,徹夜不停。一路上人跡罕至,四周靜寂之極。在密林深處,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發(fā)改裝為沙門(修道者),叫車匿將他削下的長發(fā)帶回宮給父親,作為紀念。
太子帶領五個隨從,來到尼連禪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為了尋求解脫,他靜坐思維,身不著衣,不避風雨,每日僅食一麥或一麻,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已極度消瘦,但仍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 牧羊女供養(yǎng)羊乳
悉達多結束苦行后,先到尼連禪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積垢,隨后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yǎng)的羊乳,恢復了體力。隨從他的五個人見他這樣做,都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 悉達多驅逐魔女
太子的威光驚動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宮殿,魔王波旬心驚膽顫,害怕太子圓成佛道。便派了三個妖冶美麗的魔女去迷惑太子。魔女來到太子跟前,扭動著窈窕的身子,露出嫵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欲,而太子毫不動念!閉目靜坐,穩(wěn)如泰山。三個魔女自慚形穢,狼狽遁去。
菩提樹下悟道
悉達多太子獨自一人,走到一棵枝葉繁茂的畢缽羅樹下,拾了一些草葉鋪了一個座位,面向東方,盤腿靜坐。當時發(fā)下誓愿:我若不能證到無上正覺,寧讓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終于,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徹大悟。
佛陀成道后,開始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他最初說法,是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隨侍過他的五個侍者阿若喬陳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 佛陀弟子千余人
佛陀離開樹林,來到他曾經修道的伽耶山尼連禪河邊。他的目的是化度在這里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領優(yōu)樓頻羅迦葉。佛陀感化了他,隨后有五百個弟子皈依了佛陀。優(yōu)樓頻羅迦葉又說服了兩個弟弟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各帶領自己的二百五十名教徒皈依佛陀,這時,佛陀弟子已有千余人。 回家探望父王
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凈飯王思念兒子,很想見他一面。佛陀為了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率弟子回國省親。回到闊別十二年的故鄉(xiāng)。他見到了父王,自然流露出的關愛之情,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父王萬分激動。 佛陀回國省親,講經說法,王室宗親紛紛披剃出家。就連凈飯王的愛孫羅喉羅也隨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彌”。過了兩年,佛陀的姨母帶著耶輪陀羅及五百宮女要求隨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讓她們出家為比丘尼,并且特制《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眾遵守。
國王皈依佛陀
皓月當空,大地銀輝。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諸比丘,宣說其深微妙法。而后,率眾弟子暫離“竹林精舍”,走向北方的“祗園精舍”,沿途不斷對民眾施以教化。喬薩彌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聞佛說法,深受啟迪,當即皈依佛陀。 佛陀晚年疾病纏身,仍然到處講經說法。來到拘尸那伽城外的娑羅樹林,佛陀疲乏不堪,決定在這里入滅。在兩株娑羅樹中間,阿難攙扶佛陀右脅而臥,還對外道須跋陀羅說法,這是最后度化的弟子,說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這是公元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壽八十歲。 舍利子
佛陀入滅,遺體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wèi)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尸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yǎng)。 后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yǎng),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在歷史煙云的變幻中,絕大多數(shù)舍利被散失、湮沒、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 尊號釋疑
佛祖尊號
在佛經中,如來與佛的不同:在于佛陀在說法講到“性法”的時候就稱為如來;在說到“相法”的時候就稱為佛。因為如來是德性;佛是莊嚴形象。如來與佛的相同點:都是對佛陀尊敬的稱乎。
人們自古將釋迦牟尼佛稱為如來佛祖,那是人們把佛陀看做娑婆世界本師,由此看出釋迦牟尼佛在民眾心目中鐵定的地位,更有民間把每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的圣旦,叫做“太子爺生”,大家把佛陀當做家里的爺爺了。
如來佛祖的稱謂,由來以久。不單在民間,就是作家在小說中,如《西游記》中如來佛祖以成為釋迦牟尼佛的代號了。 五方佛
法身、報身與應化身
佛教典籍中認為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現(xiàn)?!度鐏頊Y源考》:“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xiàn);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xiàn)。”《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xiàn)。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凈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瘎t一佛而雙二土也?!?/span> 毘盧遮那佛梵名vairocana,為佛之法身,盧遮那rocana是佛的報身,也是vairocana簡稱,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的變化身。毘盧遮那佛意譯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凈滿、廣博嚴凈,密教稱大日如來也是毘盧遮那佛法身佛。 一般華嚴宗、法相宗立毘盧舍那、盧舍那、釋迦等三尊佛,稱毘盧舍那為自性身(法身佛),盧舍那為受用身(報身佛),釋迦為變化身。我們所知的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應化來度眾生的,也就是華藏世界或小至娑婆世界等三世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所變化的。所以說毘盧遮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佛。未來的彌勒尊佛又是誰?也是毘盧遮那佛變化的,化出后再經無量劫修行,試示現(xiàn)再成佛化導眾生。 在佛教中,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的簡稱。盧舍那是報身佛,也有人說它是釋迦如來的報身佛。據說釋迦如來在立名的時候,把法身和立身起了同一個名字,表示報、法一體、不可分離。
所謂的報身,也就是指報應身,是佛的修行圓滿的表現(xiàn)。因此,很多的佛都屬于報身佛的類型,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盧舍那如來也是。
佛祖十號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后來人們愚鈍了,就慢慢簡略為十種名號。 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出佛說十號經]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此十號義。若總略釋之:
(一)如來(梵tatha^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則無虛妄。名如來。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
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 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應供(梵arhat),音譯阿羅訶,良福田。名應供。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yǎng)。 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yǎng)。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于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具三明。名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yè)悉圓滿具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 行足者。謂身口意業(yè)。正真清凈。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不還來。名善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 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梵loka-vid),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無上士(梵anuttara),無與等。名無上士。如諸法中,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今此經中合世間解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兩存之。)
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
無上士者。謂業(yè)惑凈盡。更無所斷。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調他心。名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盤。
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盤。華言嚴滅度。) (八)天人師(梵s/a^sta^deva-manus!ya^n!a^m!),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 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 (九)佛(梵buddha),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世尊(梵bhagavat),具玆十德。名世間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圣。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此外,諸經論中亦有僅列舉十號者,即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等諸說。
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
佛祖三十二相
佛祖莊嚴的德相并不是生來如此的,
《大乘百福莊嚴經》說: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菩薩修行要經過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時,由于精進不懈,經過九十一劫才圓滿相好的業(yè)報。
佛祖莊嚴的色身中,顯而易見,一目了然的特征,稱為“相”,可分為三十二種,叫作“三十二相”;
足下平滿相: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導利益之德。 足下輪形相:足心現(xiàn)一千輻輪寶的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示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
手指細長相: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是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表示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
足跟廣平相:足踵圓滿廣平,是由持戒、聞法、勤修行業(yè)而證得的相,表示化益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
指間縵網相: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的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xiàn),不張則不現(xiàn)。此相是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表示離煩惱惡業(yè),至無為彼岸之德。 手足柔軟相:手足極柔軟,如細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yǎng)師長,或于父母師長生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事供養(yǎng)而感得的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軟的手攝取親疏之德。
足趺高滿相: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的相,表示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德。
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纖圓,是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罪障消滅之德。 垂手過膝相: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此相是由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象馬陰藏相:男根密隱于體內,如馬陰之相。此相是由斷除邪婬、救護怖畏大眾而感得,表示壽命長遠,得多弟子之德。
身廣長等相: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身毛上靡相:佛一切發(fā)毛,由頭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紺青柔潤。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 一毛一孔相: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是由尊重、供養(yǎng)一切有情,教人不倦,親近智者,掃治棘刺道路所感得的相,蒙其光者,悉能消滅二十劫罪障。 身色金黃相:佛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的妙金臺,是以離諸忿恚,慈眼顧視眾生感得的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眾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 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是以發(fā)大菩提心,修無量行愿而感得的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滿足之德。
皮膚潤澤相: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是以清凈的衣具、房舍、樓閣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七處隆滿相:指兩手、兩足下、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皆隆滿、柔軟。是由舍己所愛之物,施予眾生而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兩腋充滿相: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是佛予眾生醫(yī)療、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的相。 上身如獅相:佛之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端嚴,一如獅子王。是佛于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行仁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身形端直相:謂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是以施藥看病,持殺、盜戒,遠離憍慢所感,能令見聞的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兩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的相,表示滅惑除業(yè)等無量功德。
牙齒有四十相: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是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平等慈悲所感得的相,常出清凈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的惡口業(yè),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牙齒緊密相: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眾生,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得的相,表示能得清凈和順、同心眷屬之德。 牙齒齊白相: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的三毒。
兩頰隆滿相:兩頰隆滿如獅子頰。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諸佛。
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見眾生如一子,復以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滿足眾生志愿之德。 舌廣而長相: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發(fā)際。是發(fā)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感得的相?,F(xiàn)此相,可滅除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億的諸佛菩薩授記。
聲如梵王相:佛清凈的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是由說實語、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感得的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目紺青色相:佛眼紺青,如青蓮花。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相。
眼睫如牛王相: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是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以思一子的心憐愍愛護眾生而感得。
頂上肉髻相: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的相。 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稱為毫光、眉間光。是佛在因地時,見眾生修三學而稱揚贊嘆,遂感此妙相。
八十隨形好
佛祖具有細微難見,不易查覺,而能使人生起欣喜愛樂之心的,就稱為“好”,
“好”共有八十種,叫做“八十種好”。
由于這八十種好是隨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稱為“八十隨形好”。 指爪狹長。薄潤光潔。手足指圓。纖長柔軟。
節(jié)骨不現(xiàn)。手足各無差。指間充密。手足圓滿。
軟凈光澤。筋脈盤結。深隱不現(xiàn)。兩踝深隱。
骨不顯露。(踝。胡瓦切。)行步正直。端莊嚴肅。行步威容齊整。
如師子王。行步安平。穩(wěn)如象王。行步有儀。
安布殊勝。骨節(jié)交結。宛如龍盤。膝輪圓滿。
妙善安布。隱處妙好。圓滿清凈。身支潤滑。
柔軟鮮潔身容敦肅。自在無畏。身支堅固。稠密相屬。
身支安定。厚重不動。身相端嚴。光明離垢。
身有圓光。隨處照耀。腹形方正。柔軟不現(xiàn)。
臍深右旋。圓妙光澤。臍厚妙好。不窊不凸。(窊。鳥瓜切。)
肌膚勻凈。鮮明離垢。手掌充滿。柔軟方平。
手文深長。明直潤澤。唇色紅潤。如頻婆果。(梵語頻婆。華言相思。) 面門圓滿。妙好端嚴。舌相長廣。彌覆難量。
發(fā)聲威震。如雷普聞。音韻美妙。和暢清遠。
鼻高修直。兩竅不現(xiàn)。諸方整。堅密鮮白。
諸牙明潔。漸次鋒利。目廣清凈。洞徹分明。
眼相修廣。如青蓮華。眼睫上。下齊整稠密。
雙眉修長。黑澤細軟。雙眉綺靡。紺琉璃色。
雙眉高朗。猶如半月。耳厚修長。輪埵成就。
兩耳相好。綺麗齊平。容儀端麗。見者無厭。
額廣圓滿。平正殊特。身份殊勝。上下勻等。
首發(fā)修長。紺青稠密。首發(fā)香潔。柔潤光澤。
首發(fā)齊整。不亂不雜。首發(fā)堅固。永無斷落。
首發(fā)光滑。塵垢不著。身份堅實逾那羅延。(梵語那羅延。華言金剛。謂堅固也。)身體莊嚴。 長大端直。諸竅清凈。塵垢不染。身力充美。
無與等者。身相嚴好。眾所樂觀。面輪修廣。
凈如滿月。顏貌舒泰。光顯含笑。面顏光澤。
遠離塵垢。身支嚴凈。恒無垢穢。諸毛孔中。
常出妙香。面門常出微妙之香。首相好好。周圓平等。
身毛繼柔。紺青光澤。法音圓辯。隨機普應。
頂相高妙。無能見者。手足指網。分明嚴整。
行不履地。去地四指而地現(xiàn)印文。神力自持。不待他衛(wèi)。
威德遠震。善類悅聞。魔外懾伏。(懾。質一切。)音聲和雅。
悅可眾心。觀機淺深。隨類說法。一音演說。
隨類得解。次第說法。各隨機緣。等觀有情。
冤親平等。所為先觀后作。各赴機宜。相好具足。
常若少年。手足胸臆。吉祥德相。妙好具足。
拒答十題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處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種。一次,婆蹉種來到釋迦牟尼佛處,問道:“尊敬的喬達摩啊,神我是有的嗎?”釋迦牟尼佛緘口不答。“那么,可敬的喬達摩,神我是沒有的嗎?”釋迦牟尼佛還是保持沉默。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類似于婆蹉種這樣的游方者不乏其人,我們這個時代也是如此。他們在和別人討論時,為了辯論而辯論,時常用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來同別人爭辯。 其中十個有名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是:
一、有關宇宙的問題
1.宇宙是永恒的嗎?
2.宇宙不是永恒的嗎?
3.宇宙是有限的嗎?
4.宇宙是無限的嗎?
二、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
5.身與心是同一物嗎?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三、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
7.如來死后繼續(xù)存在嗎?
8.如來死后不再繼續(xù)存在嗎?
9.如來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嗎?
10.如來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時非不存在嗎?
釋迦牟尼佛對討論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不感興趣,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問題時,佛陀總是沉默不語。這些問題屬于空談戲論,無益之論,只是浪費生命和唾沫而已。
八相成道
在佛教中,形容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的名詞叫做“八相成道”,這是往昔已圓滿成佛的釋尊,為眾生的利益而在我們這個世界所做的示現(xiàn)。
在眾生的經驗中,只要有生命便無法避免生、老、病、死,但這些現(xiàn)象事實上在佛那里從未真正發(fā)生過。佛陀最初示現(xiàn)為下生國王之家、娶妻生子的在家相,后因觀人生之苦,盡棄榮華,出家修行;再由苦行轉持中道,降伏魔眾,最終成道;此后組建僧團,弘法度生;最后,釋尊為了示現(xiàn)無常,令弟子精進修行,八十歲時舍壽進入涅槃。釋尊一生的示現(xiàn),讓眾生覺得佛是自己的同行者,升起“凡人也能通過修行成佛”的信心,進而化導眾生。因此,示現(xiàn)八相成道實乃佛陀的悲心所致。正如《入中論》所言: 佛得不動身,化重來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轉靜輪,
世有種種行,為多愛索縛,佛以大悲心,咸導至涅槃。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yōu)裕舒適的。但他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lián)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于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一、降兜率
釋尊成佛剎海微塵數(shù)劫,為眾生故,復示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補處菩薩,于兜率天說法。后以期運將至,當下作佛。逐觀五事因緣,決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以國王凈飯王及王后摩耶夫人為父母。 二、住胎
于是菩薩化乘六牙白象,從摩耶夫人右脅而入住母胎。菩薩住胎,不失定慧,具足正念,清凈無染。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所開“住胎”之相。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 三、出生
經十月懷胎,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產,在許多的侍衛(wèi)護送下啟程,當行至藍毗尼園時,見樹林蒼翠蓊郁、百花盛開,一切景物均極為清凈殊勝而美好,當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之枝葉,佛陀即于此時,于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脅誕生。佛陀誕生之時,有各種殊勝妙相與瑞兆產生,大地有六種吉祥之震動,帝釋、梵天以各種化身示現(xiàn),守護四周;天女散花,天眾以天樂莊嚴,又有龍王以殊勝美妙之甘露泉水沐浴佛身,佛陀誕生后,隨即于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現(xiàn)寶蓮承接佛足。于時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以此為佛陀于世間示現(xiàn)成佛之緣起。諸天龍神以殊勝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緣起,成為后世浴佛法會之由來。 四、出家
佛陀出生后便成為了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轉生至忉利天中。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后出家之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yǎng)育。太子天資聰穎,自幼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tǒng)思想)文武雙全,并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耶輸陀羅為妃,后生一子,名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yōu)裕而舒適,但太子卻并不貪戀這些世間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游,見生、老、病、死等現(xiàn)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參訪世間諸修行人,然彼皆不達解脫之境,太子以勝慧示其不究竟處,后至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凈飯王所派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亦在此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時,共修的五位行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薩(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yǎng)?;謴腕w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覺。 五、降魔
時有魔王欲行惱亂,不愿菩薩獲得無上的解脫之境,于是蟄伏的魔王波旬派遣諸魔女來引誘擾亂禪定中的悉達多,但是菩薩絲毫不為所惑。魔王又派遣眾惡羅剎來脅迫悉達多,投擲各種利刃兵器,但是這些刀刃到了湛然不動的菩薩金剛座前,卻如花瓣般一一散落,不能傷害菩薩。由此菩薩以慈悲力降伏了魔怨。 六、成道
隨后菩薩以甚深的定慧力明了一切法,以上上智通達甚深十二因緣,于明相出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詳見《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0歲。釋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秘密護衛(wèi)侍者,大尊者優(yōu)波離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敝赋鲆磺斜娚跃叻鹦裕钥沙煞?。 七、說法
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后,為令眾生解脫苦難,開示悟入佛知見故,以無量的善巧方便開始了49年的弘法事業(yè),十方無量的諸佛、菩薩亦化現(xiàn)于娑婆世界,助興佛教,救度眾生。其中熟知的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后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于個人各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shù)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救度無量數(shù)人脫離苦難,感化無量數(shù)人求皈受戒。無量的眾生因佛陀的教誨而棄惡修善,懺悔罪業(yè),發(fā)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勝妙樂者,究竟解脫者,畢竟了悟無上菩提者無量無邊。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五蘊等圣妙法門,五人聞后便獲果證,當即從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歷四方,化導群倫。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家,也不舍棄地位低下的優(yōu)波離、挑糞匠尼提等。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yǎng)眾。 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對于世間種種的惡行,以及對于將來所要受到的果報,無知而無所畏懼,沉溺于欲望和惡習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經歷的食馬麥、遭誹謗等事,為眾生現(xiàn)實說法。并詳細解說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惡所感(參閱《佛說興起行經》)。以令眾生明白因果不虛之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回心自證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團)。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卻有著種種賢圣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時常教誡弟子有關持戒的重要性。 《楞嚴經》云『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遺教經》云『汝等比丘,于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span> 正是戒,維系了僧團的清凈,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規(guī)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凈戒法中長養(yǎng)善心,長行梵行。 八、涅盤
就這樣說法度生49年,因緣將至。亦是為令眾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進而實踐解脫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盤。臨涅盤之際,所有的眾生都悲啼號哭,聲聞、菩薩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來集會,佛陀以大悲心開導大眾,佛性常住真實無變,及常樂我凈等義。又開示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都當?shù)贸纱笥X佛果,并廣說與涅盤有關的一切菩薩法義。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后,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叮嚀弟子,護持凈戒,常當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斗鹫f四十二章經》中云:『佛言‘佛子離吾數(shù)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釋尊的一生圓滿地走到了終點。八十歲那年,釋尊在拘尸那迦進入涅槃。弟子和親族將他的金棺抬到化身冢自然火化。 進入金棺前后,兩個流眼淚的故事,是佛最后提醒大眾的道理。
釋尊圓寂后,當時的重要弟子、后將佛教傳承下去的代表人迦葉尊者,因為在深山中修道,趕到化身冢時,釋尊進入金棺已有七天了。尊者哭泣道:“佛已過世,我遲到了!佛只是將衣缽傳給我,將來佛法如何向下傳,我現(xiàn)在還不知道,佛沒有向我交代?!?/span> 般若法要是不是要斷流了?這時,釋尊用了一個方便的方式安慰他。迦葉尊者正在哭泣時,棺蓋打開了,釋尊伸出一只腳,上面生出了一朵蓮花。這是一種特殊的示現(xiàn):佛既然法、報、化三身圓滿,那么他的化身有足夠的方便令正法不斷,因為化身永無止盡。
迦葉尊者到來之前,釋尊也流過一次淚,是為佛像的標準而流。釋尊從金棺中坐起,說未來的事業(yè)要咐囑給將要雕刻的佛像,因為一世間只能有一位示現(xiàn)圓滿德行的能仁,以后大家禮拜的都是他的形象。這個形象要做好,如果粗制濫造或不遵循規(guī)范,大家便見不到真正的佛。即使佛的化身會出現(xiàn)于世,但人們的信仰還是要有依托之處,這是開啟佛法因緣的鑰匙。
這兩件事,最后歸結成三寶存在與否的問題。佛、法、僧還存在,眾生的入門鑰匙就沒有被中斷。換言之,我們的生命旅程中三寶是否存在,我們是否還記得佛、法、僧,這是佛為之流淚的一件事。佛沒有擔心自己的學說將來能否揚名立萬,而是擔心未來的弟子成佛與否,未來的弟子是否有“苦”。
釋尊的一生如同彩虹,兩千年前已飄然而逝。但他留下的、永不消逝的是另一件東西。他沒有留下一位公眾人物在大家面前,也沒有留下一件事物在公眾世界(他的法體后來成為舍利,分向各國,但即便金剛身不壞,世界毀滅時還是會毀壞),但他的真實智慧卻留在了每個人的世界中。因為,每人都有一個世界,曾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就是在我們世界中出現(xiàn)過的。每個人的世界中,他在這里逝去,又在那里永恒;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位釋尊永恒存在著。
十大弟子
簡介
大迦葉
大迦葉(佛陀的大弟子《頭陀第一》)。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們是:一、大迦葉,二、舍利弗,三、目連,四、須菩提,五、富樓那,六、迦旃延,七、阿那律,八、優(yōu)波離,九、阿難,十、羅侯羅。大迦葉是十大弟子之首。梵文:Kasyapa,稱大迦葉,或稱為迦葉、迦葉波、迦攝波。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span>頭陀」是梵文:Dhuta的譯音,意為:「抖擻」,就是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大迦葉跟佛陀以后謹守佛陀的旨意并虔誠的專修苦行,深受佛陀的信任,當佛陀預感不久人世時指定彌勒菩薩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接替他為「未來佛」的同時,令指定以大迦葉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缽嘆、賓頭盧、羅侯羅)為「四大聲聞」,繼承佛陀的事業(yè)弘揚佛法并在將來輔佐未來的「彌勒佛」。他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釋迦牟尼涅盤后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葉將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靈鷲山集合,匯編釋迦佛祖的遺教,全部匯編整合完成由阿難誦「經」、優(yōu)波離誦「律」、富樓那誦「論」。這就是所謂的「三藏圣典」。因而有第一祖師之稱。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 目犍連
目犍連(神通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Mahamaudgalyagana的音譯?;驗槟υX目犍連、目犍連、大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后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設盂蘭盆供奉十方僧眾,在他們的幫助下入地獄救母,由此,佛教有「中元節(jié)」。
富樓那
富樓那(說法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Purna的音譯。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ramqitrayaniputra)的略稱,意譯為滿慈子。迦毗羅衛(wèi)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迦成道后,前往歸依,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被稱為「說法第一」。富樓那能因人施教,見一種人說一種法,在他的解說后人們都為之折服,從而皈依佛門。富樓那精進修持,不懈不怠,宣揚人生真理教化眾生,在說法人當中最為第一。 須菩提
須菩提(解空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ubhuti的音譯?;驗轫毟√?、須扶提等,號稱「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wèi)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著稱。須菩提每次化緣都去有錢人家裏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而大迦葉卻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要給窮人集善的機會。后來佛陀如來佛祖知道后斥責他們的生分別心,與佛法不符,從此,僧侶化緣不在擇富挑貧。 舍利弗
舍利弗(智慧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ariputra的音譯?;蜃g作鶖鷺子、舍利子。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后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由于他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因此很快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羅睺羅
羅睺羅(密行第一)。釋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梵語Rohula的音譯。又為「羅護羅」,意為「覆障」、「障月」、「執(zhí)月」的意思。因為他是在月食之夜出世的。當太子的佛陀因為有了兒子很歡喜,因為佛陀的父親凈飯王不至因他的獨子釋迦牟尼出家而王室無后。佛陀就在兒子出世的第七天騎著白馬出家了,從此,羅睺羅就在沒有父愛的環(huán)境下過了他的童年。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鄉(xiāng)時,佛陀的妻子和羅侯羅沒有去迎接佛陀,當耶輸陀羅向羅睺羅說佛陀是他的父親時,羅侯羅竟不認識。后佛陀對他的前妻說:「讓你辛苦了,當然我是有負予你的,但我為眾生而犧牲,請你為我歡喜?!狗鹜佑譃榱_睺羅剃度,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羅睺羅十五歲。羅睺羅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guī),被稱謂「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阿難陀
阿難(多聞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生於西元前463)為梵語Ananda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 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后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盤后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tǒng)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后,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如來佛祖佛法,被后世尊成為「二祖」。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xié)侍。 優(yōu)婆離
優(yōu)婆離(持律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Upali的音譯,或稱為優(yōu)波離。意譯為無滅。出身與古印度的低下層,是奴隸、雜工,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原為一名理發(fā)師,是佛陀做太子時的宮中理發(fā)師,后和薩迦的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因持律精嚴,從來不犯一點小錯,佛陀命他持長僧團的戒律被稱為「持律第一」。優(yōu)婆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的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滅后第一結集由優(yōu)婆離誦出三藏中的律藏。 阿尼律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譯為無滅。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后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隨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稱。雖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卻是個盲人,《楞嚴經》說他出家之初,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個畜生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連續(xù)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門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達到能見世界如見核桃的境界。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他還悟出證道的方法,他認為:道是從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八法而得到的。 迦旃延
迦旃延(議論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Katyayana的音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后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議論第一”之稱?;蚍Q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漢譯有摩訶迦旃延、摩訶迦多衍那、大迦旃延、迦多衍那等名。意譯大剪剔種男。西印度阿盤提(Avanti)國人。由于他善于分析法義、擅長說法,‘略義能廣、廣義能略’,因此有‘論議第一’的雅號。 諸佛示要
南無燃燈上古佛【除八十億劫生死之重罪生莊嚴佛國得無上菩提究竟成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南無藥師佛(若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殃罪悉皆除滅)
南無不動如來(假若墮入惡道于地獄中受無量苦如果在世或前世中有曾經稱念過阿閦佛名號以此少善根因緣縱使身處地獄亦蒙阿閦佛救濟拔度) 南無華明至尊古佛(滅無量阿僧祗劫所集眾罪)
南無內豐珠光如來(及受天上人中快樂恒沙劫中所作眾罪悉當棄舍不受)
南無寶俱蘇摩身光明勝佛(超越世間不可數(shù)劫)
南無德內豐嚴王佛(卻一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具種種三摩地滅除疑惑初發(fā)心怙主不動如來(念誦一遍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佛果不墮三惡道決定成就究竟圓滿之佛果蓮花化生不動如來凈土)
南無一切諸佛海會如來(念誦一遍能消除毀犯密乘三昧耶罪障)
南無怙主無量光圣光明遍吉祥王大悲功德寶王如來(念誦一遍從今乃至九十六億劫無量無數(shù)恒河沙數(shù)劫往生極樂世界決定無疑)
南無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如來(若有眾生暫得聞此如來名者消除五逆之罪)
南無虛空功德清靜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yǎng)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愿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假使如閻浮利地變?yōu)槲m一一微塵成于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稱是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
佛陀精神
釋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太子,但他舍棄了王位,舍棄了人間的名聞利養(yǎng)一切享受,為了尋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終于獲得證悟而成佛。佛者,覺也。覺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覺悟了,他還要幫助我們這些迷誤困惑之中的眾生,因機施教,引導我們,救渡我們,讓我們也得到覺悟(棄惡趨善、破迷得悟、斷惑證真),獲得智慧的解脫。所以這叫自覺覺他,最終達于覺行圓滿,這就是佛??梢?,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國傅播、發(fā)展了二千多年,就是為了救渡眾生。我們用一句話可以來說明,佛教的本質,就是眾生關懷,關懷眾生。 佛教的宗旨——救渡眾生;佛教的本質——眾生關懷。為了關懷眾生,救渡眾生,可以犧牲自己,這正是佛教“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源。
在這里,我不能不提到著名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先生,他在他的名著《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終極關懷”的概念。他用“終極關懷”來詮釋宗教信仰的真諦。我感謝他的是,用人類的“終極關懷”來說明佛教,那是最為確切不過的了。鴿飛到了尸毗王的懷中,尸毗王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它的安全;鷹向尸毗王說,我受饑餓之迫,不吃鴿無以療饑。尸毗王以自己的肉換鴿,以救鷹之饑,這正是終極關懷的最好證明。尸毗王與鷹達成“以身貿鴿”的協(xié)議,是終極承諾(UltimateCommitment),達于完滿度脫眾生之悲愿是終極目標(Ultimate goal),最終實現(xiàn)正等正覺,便是終極真實(Ultimate realitytruth),田立克所提出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四元素,在佛教的義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驗證。我認為,哲學家傅偉勛教授生前在談到田立克時說過一段十分中肯的話:“田立克的‘終極關懷’說,反而變成足以推動世界宗教之間相互對談(dialogue)、相互交流(mutual exchange of ideas)甚至相互沖擊(mutual challenge)的重要契機或橋梁,極有后設宗教學的學理意義?!保ǜ祩住渡膶W問》P7浙江人民出版社)今天,我們聚會一堂,探討“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宗教服務精神,既是佛教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之精神,也正是所有宗教都具備的“終極關懷”精神。而這一探討、交流、似乎又印證了傅偉勛先生所作的上述評騭。 最后,我想引用我在最近所發(fā)表的《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一文中所寫過的一段話來作為我本文的結束語:“東西方長期的隔離,今天已被打破了。隔離的溝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絕交流就是制造隔離。而隔離和隔膜,都是不幸的。馬蒂厄——這個法國和尚說得好:“經歷了許多世紀的互相無知之后,在最近的二十年里,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間的一場真正對話,已經開始建立,佛教就這樣取得了它在哲學史和科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我們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都在與我們的精神打交道,這個精神的最微小改造,也會對我們的生存過程和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產生巨大的影響”。愿我們發(fā)揚宗教的“終極關懷”精神,亦即“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服務精神,關懷人、關懷一切有情眾生,讓人類走向善良、正義、和平、利樂有情,莊嚴國土。
中國佛教流傳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來中國,由于中華民族人文優(yōu)秀,又具儒、道二教之廣博基礎,于唐、宋間大放異彩,騰輝燦爛。天臺宗、禪宗、唯識宗、凈土宗、密宗等八個大乘佛教宗派,使釋迦牟尼開創(chuàng)的佛教在中國發(fā)揚光大,蔚為奇觀,佛教圣地、佛廟寺院至今香火不斷。
佛教圣地,一是漢族地區(qū)以四大道場即佛教四大名山為代表: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二是漢族寺院以陜西西安大慈恩寺、陜西寶雞法門寺、河南洛陽白馬寺、浙江杭州靈隱寺、河南嵩山少林寺、江蘇蘇州寒山寺、河南開封大相國寺、廣東韶關南華寺為代表;三是石窟以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等四大石窟為代表;四是佛塔以陜西西安大雁塔、小雁塔、云南大理三塔、云南曼飛龍佛塔等為代表;五是佛像以四川樂山大佛、江蘇無錫靈山大佛、海南三亞大佛、甘肅張掖大佛寺臥佛為代表。 宗喀巴大師創(chuàng)立的格魯派黃教是影響最大的藏傳佛教,有六大寺廟: 1、甘丹寺---是宗喀巴于1409年親自籌建的格魯教派祖寺,靈塔內尚存宗喀巴的肉身靈塔,清世宗御賜寺名“永泰寺”; 2、哲蚌寺---為歷代達賴喇嘛的母寺,為全世界最大的寺廟,原來是宗喀巴關靜修的地方; 3、色拉寺---宗喀巴弟子絳欽卻杰興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扎什倫布寺---是西藏日喀則地區(qū)最大的寺廟,為四世之后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釋頌南捷”是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大師靈塔祀殿; 5、塔爾寺---塔爾寺原名塔兒寺,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拉撲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境內,是歷代嘉木樣活佛的佛宮,為甘南藏族地區(qū)最大的寺院,以六大學院著稱,成為藏傳佛教高僧的培養(yǎng)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佛教》部分由王少峰編寫)。 佛祖研究
人物研究
有關釋迦牟尼佛生平的史料中,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審處等陸續(xù)發(fā)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遺址和文物,并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生卒研究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并從卒年推算的。因此說法不一,
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shù)百年。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為依據,在1956~1957年舉行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 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近代學者依南齊僧伽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圣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yōu)波離結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書后記下一點,以后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卒之說。 地點研究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羅衛(wèi)(劫比羅伐窣堵)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迦毗羅衛(wèi)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游歷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里發(fā)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面刻有公元前數(shù)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wèi)發(fā)現(xiàn)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fā)掘。 歷史文物
清(公元1644-1911年)QING DYNASTY (1644-1911)
高26厘米HEIGHT26CM
釋迦牟尼面相方圓,眼瞼低垂,俯視眾生。雙足跏跌坐于束腰蓮花座中央。螺髻,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畫細膩。雙手持火焰寶珠,寶珠中間開龕造像。身后有碧玉的舟形背光,背光左右各浮雕一條龍。背后的頂部浮雕一只葫蘆,上面刻有“大吉”兩字。整尊佛像雕工精細,是清代內地玉雕工藝的佳作之一。 銅鑄釋迦牟尼像
銅鑄釋迦牟尼像,高21cm,寬15.8cm
像高螺髻,眉間有白毫,低眉信目,尖鼻,大耳,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座后刻銘云:“出家釋子智威睞丁男仲仁貴仲仁智仲仁壽信眷楊氏單奇一家善眷等發(fā)心鑄釋迦佛一家南無諸佛加被星天護持此世來生福報無盡歲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謹題?!?/span> 元代金銅佛像具紀年者比較少,此像具有典型的“梵式”造像特征,是研究元代佛教造像的珍貴資料。
影視形象
時間 | 影視作品 | 扮演者 |
1986年 | 央視版西游記系列 | |
1992年 | | |
1996年 | | |
1998年 | | 楚原 |
2000年 | | |
2010年 | | 朱彥菲 |
2011年 | | |
2017年 | | |
2018年 | | 李俊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