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跡
舜柯山
江蘇無錫的舜柯山,是堯、舜、禹三王中舜的故鄉(xiāng)。
據(jù)考證,舜柯山一帶留有不少舜的遺跡。
在舜柯山上,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石器時代的石鍋、石斧、石犁等,據(jù)說,是舜使用過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
據(jù)考證,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太湖流域發(fā)展成為全國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農(nóng)業(yè)比較先進,稻谷是主要農(nóng)產(chǎn)品。傳說中的舜,生性敦厚,寬厚仁愛,村民們都愿意和舜接近。舜在舜柯山一帶教導村民如何插秧種稻。在舜柯山上,有一塊“舜皇鋤印石”。民間傳說那年天旱無雨,禾苗枯焦,舜為民焦慮,以鋤擊石而留下的。
當?shù)亟ㄓ幸蛔椿蕪R,歷史久遠,規(guī)模宏大,門前兩棵銀杏樹,樹圍甚巨,需四人合抱,可見廟宇歷史悠遠。廟前有一巨石,留著兩個清晰的腳印。據(jù)老人們說,那是舜皇看到太湖水泛濫,心中煩躁,連連跺腳而留下的。
后來,舜出走到山西一帶,那是有原因的。相傳舜少年喪母,其父無能無德,娶后母。后母為人陰毒,生一子后,便處心積慮想害死舜。那一年,后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圖燒死舜。舜為了不讓后母背上殺子的惡名,不讓父親為難,毅然決斷離家出走,輾轉來到了黃河流域,這才有了后來的三王“禪讓”的故事。
(1)傳說
相傳上古舜帝為民時,曾躬耕于無錫斗山之下。
斗山有舜帝美麗動人的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舜帝,民間流傳曾在斗山躬耕,他辛勤勞動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上天給他送來了風調(diào)雨順的天氣,還差遣大象為他耕地,燕雀為他銜谷播種。他愛護人民、造福于民:“潤天地、識氣象、憐眾生、護萬物、愛禽獸、睦友邦”,倡導“天人協(xié)和、萬物共榮”之公德。
舜還勤勤懇懇協(xié)助堯帝治理天下,埋頭辛苦工作28年,受到堯帝的信任和重用,最后把他作為接班人,把部落聯(lián)盟首領(帝位)禪讓給舜,開創(chuàng)了上古史上所稱的“唐堯虞舜”太平盛世時代。
也許此事僅是傳說,但千古流傳,“舜柯天子坐龍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謠仍在廣大群眾中傳頌。斗山留存有“舜帝躬耕處”、“避雨石”、“釘鈀印”等遺跡。斗山西北有舜帝居住過的“西舜城”(宋時稱西舜鄉(xiāng)),東北有“東舜城”,西北澄江鎮(zhèn)有舜帝井,西有舜柯白蕩遺址和遺跡等人文景觀。斗山還建有舜帝殿,內(nèi)有舜柯天子塑像。 (2)疑古學派評價
上世紀初,疑古學派認為,堯舜禹的傳說出現(xiàn)較晚,而堯舜更晚于禹。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確實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雖為傳說,但自有其歷史價值。有學者特別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愷”和等人,各有執(zhí)掌,反映出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已經(jīng)開始蛻變?yōu)橘F族的議事機構。說明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舜的傳說,有助于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瓦解時期歷史發(fā)展的線索。
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始見于《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其后在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歷山的傳說多有轉述。到西漢,通過太史公《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在更大范圍受到人們的注意。東漢以后,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xiàn)象是,有關追蹤“舜耕歷山”的故實,辨析“歷山”等地之具體所指,在包括《史記》在內(nèi)的諸多古籍注解中,可以說不絕如縷;在各種輿地之作乃至方志之類的文獻中,也時有所見,并且綿延直到現(xiàn)代。 三分石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寧遠縣城南百里處,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間相距各5里。峰勢險絕,直插云霄?!?/span>九疑山志》載:“三峰并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跡石,又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天然。其間有冢,以銅為碑,字跡泯滅不可認,或疑為舜冢?!?/span>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只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沖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涌,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當中一脈,為瀟水之源泉,俗稱“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舜王碑
舜王碑,人稱“舜王龍碑”,上刻七個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遷至大陽溪邊的舜廟之側。遷移之因,也有一個傳說。
陵地
皋陶墓相傳帝舜時,九疑山出了九條孽龍,盤距在“蟠龍洞”、“九疑巖”,危害百姓生靈。帝舜聞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嶺三山,終于來到九疑山間。他帶領百姓大戰(zhàn)三年,斬殺了九疑巖里四條龍;接著大戰(zhàn)三年,斬殺了蟠龍洞里的四條龍。又大戰(zhàn)了三年,方斬殺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龍。帝舜連續(xù)苦戰(zhàn)了九年,積勞成疾,終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臨終之時,大臣皋陶問他有何吩咐,他說:“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選一黃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弊詈笏种溉迨系奶旌兀堮{歸天了。舜死后,人們刻了塊3000斤重的龍碑立在三峰石下。皋陶心想,此地太險惡,遷到大陽河邊為好。啟靈這天,碑太重,三十個壯漢都抬不動。這時,幾只白鶴從天空飛臨,兩頭大象從地上走來。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鶴在前面引路。當走到熊家山黃龍洞前時,突然,從洞里出來一個白發(fā)老人,笑著說:“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鶴來引路,大象來抬喪?!闭f完搖身變成一條黃龍,張牙舞爪,不讓葬在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過了馬蹄坳,穿過大桑塘,來到一座大石巖前。這大石巖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巖形狀似龍,龍角龍眼龍須龍牙俱全。山下西邊有兩口龍泉。白馬仙人還將峰頂用亂石堆了一頂王冠,一條玉帶放在山上。這真是龍潛鳳棲之地。大象將龍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間。于是,將帝舜龍體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鶴,眾四面八方銜來紫蚌殼,放滿瓦棺,這就是“瓦棺貝?!钡挠蓙?。 皋陶結廬為庵,一直守護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長在墓邊石巖上,像一位將軍威然屹立,侍衛(wèi)著長眠地下的舜帝。 濟南舜井
早年間濟南老城的南門名舜田門,是因為古史稱大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歷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稱千佛山的。 舜井的事跡,見于《孟子》等古籍。據(jù)載,大舜年幼喪母,后母與弟弟多方迫害他。他們騙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虧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發(fā)掘出一處甘泉,人們稱之為舜泉,也叫舜井。 舜泉在歷代正史中都有記載,泛稱其在歷山之下,唐代的記載才明確說它在此處。宋代習稱它為舜泉,并由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特作《舜泉詩》,并由蘇軾書寫立碑,成為著名的景觀。舜泉的形狀多次變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兩個井口,后來僅留一井。1976年井口上掛著一條鐵鏈。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降伏了一條破壞河道的蛟龍,鎖在井內(nèi),并說待到鐵樹開花時才釋放它,這一傳說有可能是當年舜廟中的道士們炒作的。 舜井后有院落,稱舜祠,或稱舜廟。由丘處機賜名為“迎祥宮”。有石碑為考。
舜井原在南門大街的舜廟中。舜廟在大街之西,院落寬宏,殿宇巍峨,滿院松柏蒼翠,曾被譽為“松韻南熏”,列入濟南十六景之一。廟內(nèi)有元代濟南狀元、史學家張起巖撰文書寫,由著名文學家張養(yǎng)浩額的迎祥宮石碑,因是濟南兩大鄉(xiāng)賢合作的珍品,被譽為濟南鎮(zhèn)府之寶。 隨州舜井
1996年4月11日,時任規(guī)劃設計院院長郭國安、設計員楊業(yè)平等人開始了尋找舜井碑的過程。當時,郭、楊等人先是來到南郊前進村,找來該村一組隊長孫春政作向導,順著白云湖大壩向上尋訪,后來到一個叫舜井沖的地方,在此偶遇放牛的王成玉老漢和蘇金壽婆婆,彼時,兩人均已六十多歲。老人將郭、楊等人引至舜井遺址旁,說起兒時經(jīng)歷。王老漢談起青年時在舜井挑過水,蘇婆婆說她兒時在井邊洗過衣。那井口直徑約有兩米,砌成四方青磚臺基。井上有亭,稱之舜井亭。亭內(nèi)有碑,上書斗大“舜井”二字。舜井沖山頂有廟,謂之舜井廟。廟在1955年被拆,亭在1966年被毀,井在文革時期被填。 半個世紀過去,隨州城滄海桑田;昔日放牛的舜井沖,早不見牛歡草肥;如今已被幢幢高樓所掩蓋。據(jù)文物部門的同志分析,那舜井遺址該是在市國稅局大院之內(nèi)。
慶幸的是那塊舜井碑失而復得。據(jù)蘇金壽婆婆講,1957年她兒子結婚時,為填平自家門前的場地,將一塊碑搬至堰塘邊作了過橋石。村人往來,皆從碑上走過;婦人洗衣,這碑又作了捶衣板。村中老人多不識字,也就不知這碑的珍貴。接著又是十年浩劫,年輕人縱然識字,但文物被視作封建流毒,舜井碑被眾人踩在腳下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時間又回到1996年4月11日,郭國安、楊業(yè)平等人聽說碑石尚在,便隨蘇婆婆來到她家塘邊,只見一塊長約1.5米,寬約0.8米的青石板平臥在水邊,心中大喜:難道這真是石刻舜井碑嗎?二人蹲在水邊,用手觸摸碑的底面,確有凸凹不平感覺。這時,隊長孫春政叫來幾位田里干活的農(nóng)民,從水中抬起石碑,洗凈淤泥,碑上“舜井”兩字顯露出來,眾人驚訝萬分。字為顏體,斗方之大,筆力遒健,剛正蒼勁,法度嚴謹,氣韻典雅。 如今舜井碑保存在市規(guī)劃設計院,可惜斷裂為兩半。據(jù)專家鑒定,這塊舜井碑為宋代碑。史料記載,舜井確為舜帝所掘,但井旁石碑,先為先秦時期隨州縣令所立,后秦碑遭毀,宋時續(xù)立新碑。當時還找到了碑座,碑座為錐形,中間有楔口。據(jù)說碑座現(xiàn)仍遺留在白云山中。秦碑雖毀,宋碑尚在,實為隨州文物史上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