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周公是中國古代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影響不僅限于中國,而是世界范圍的。他是周朝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周公的名字是姬旦,他的封地在周原,因此被稱為周公。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周朝的建立和統(tǒng)治中。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如“天命”、“敬德”、“保民”等,這些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公的思想和哲學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強調(diào)了政治合法性和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認為政治的合法性來源于道德的合法性。他的思想也強調(diào)了人民的重要性,認為政治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這些思想對中國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周公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影響不僅限于中國,而是世界范圍的。他的思想和哲學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公 周公, 姬姓 ,名旦,謚文公,生年不詳,卒于 周成王 二十一年(公元前1095年)。
人物生平
興周伐紂 周公少年時期便聰睿仁義,異于文王的其他諸子。在他成年后,作為王室的肱股之臣,常與武王商量國事,為武王所信賴。周公時常勸武王外伐戎夷,內(nèi)撫國民,勤修國政,以承繼發(fā)揚文王未完成的遺業(yè)( 伐商興周 )。
由于 商朝 授予了文王專征大權,故周公經(jīng)常以“敬重道德,順應天命”的話來激勵武王,以“敬天保命”的觀念,為 武王伐紂 奠定了道統(tǒng)基礎。 武王九年(前1047年),周公以正使輔佐武王起兵伐紂,以兵車載文王木主牌位,向東進兵至孟津,以此來觀察諸侯對伐紂的反應,當時諸侯不約而至者約有八百,然而武王以“天命未可”為由,班師歸朝,并作《 太誓 》來向天下昭告殷紂的罪行。 武王十一年(前1045年),遵照文王遺命,周公旦與太公望夾輔武王,率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再會諸侯于孟津( 孟津縣 ),東伐紂至 牧野 ,作《 牧誓 》以激勵士卒,當時諸侯陳師 牧野 的兵乘數(shù)量,大致四千乘左右。 紂王 聽聞諸侯的軍隊到了 ,發(fā)兵七十萬來抵擋,然而商軍士卒都不愿意為 紂王 效命,全部反向倒戈,以迎接武王入都, 紂王 逃到 鹿臺 自焚而亡。 周公手持大鉞護衛(wèi)武王,昭告天下,革殷之命,興周之祀,以順應天意。武王又按功封國,將周公旦分封到魯?shù)氐那?,召公奭(shì)封到了燕地(大致為今河北北部、山西西部 以及北京地區(qū)),其余功臣依次受封。讓 西周 的王族子弟監(jiān)管殷商遺民,大致分為三部分:封 蔡叔度 于衛(wèi)地; 管叔 鮮于鄘(yōng)地;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于 邶(bèi)地 ,以延續(xù)殷商的祭祀。 鑒于滅殷不久,民心沒有歸附,東夷 淮泗 等殷商的舊邦尚未臣服,武王夜不能寐,敕命周公營建洛邑,以管轄新征服的殷商東部土地。
攝政踐祚 武王滅殷第二年,即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武王憂勞成疾, 病危 ;然而當時諸侯還沒有完全歸附,天下還沒完全平定,群臣恐懼;于是周公設立三壇,秉璧執(zhí)圭,以穆( 昭穆之位 )卜于周之三先王—— 太王 、王季、文王( 古公亶父 、 季歷 、 姬昌 ),愿以身為質子 代替武王姬發(fā),以侍奉先王。其禱告于先王說:旦(周公)多才多藝,能事鬼神,愿以身代武王事 天帝 ,卜祝儀式結束后,將卜辭藏于金縢,明日,武王病愈。 武王十七年(前1040年)冬十二月,武王崩,可嫡長子 姬誦 (成王)尚在 襁褓 之中,為穩(wěn)定政局,冢宰周公總攬百官之事,并在皇門召誥諸侯。 為防止天下諸侯聽聞武王崩而叛周,對內(nèi)周公以“三王創(chuàng)業(yè)艱難,成王年幼”,告太公望、召公奭(shì)等先王元勛其所以代成王攝政的本意,穩(wěn)定了國內(nèi)的政局。 而此時以 管叔 、 蔡叔 為首的周上層貴族,開始向國人散布周公有不臣之心的流言,為保住 武王伐紂 的成果,周公又率軍東征,誅殺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平定了 淮夷 、殷遺民的叛亂。 東征勝利歸師后,周公則留在畢地(文王時周的都城)輔佐成王,而未到封國就任,以長子伯禽代封于少昊(玄囂青陽)之墟即魯?shù)兀ń裆綎|曲阜)。 周公在攝政期間,又作《 周官 》用來分別官位次序,著《 立政 》篇用來方便百姓。
平夷定亂 成王年幼,周公攝政, 管叔 、 蔡叔 懷疑周公存有二心,想要取代成王,于是以“周公將不利于成王”為由,率紂王之子 武庚 與淮夷發(fā)動叛亂。 武王伐紂 后,“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然而仍有大部分 商朝 勢力殘存,為鏟除以殷遺民為主的東方諸侯對新生周王朝的威脅, 維護周王朝統(tǒng)治,成王三年(前1113年),周公奉成王之命東征平叛,作《 大誥 》誓辭,動員出征將士的士氣。 到達東方后,周公與 齊國 合兵,并授予太公望專征的權利 ,與周公所率領的軍隊合力,共同討伐 奄國 ,滅了蒲姑,殺武庚,誅 管叔 ,流放了蔡叔度,并給了蔡叔度車十乘,徒從七十人,后來蔡叔度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把殷的余民一分為二:封微子啟到宋地,延續(xù)殷的祭祀,作《 微子之命 》,勸誡微子承天順命,守衛(wèi)周國都附近的地區(qū); 又收復殷商部分余民封給衛(wèi)康叔,作《 梓材 》告戒 康叔 治理國家,就像匠人整治原材料(唐代人張守節(jié)在《 史記正義 》中說周公的《梓材》篇的主旨:“若梓人為材,君子觀為法則也。”), 動亂歷經(jīng)三年才得以平息。
營洛分陜 武王克殷之后,并未完全消滅 商朝 勢力。東部以 淮夷 、奄等為主的殘余部落,猶在伺機而動。武王崩,周公攝政,管、蔡、 霍叔 等周上層貴族趁此間隙,勾結殷商殘存勢力與諸蠻夷試圖發(fā)動 政變 ,以傾覆新朝,被周公率兵平定。 為了監(jiān)管新征服的東部土地與部落,周公遵循武王遺命,于成王七年二月乙未(前1037年),使 太保召公 至洛地 堪輿 土地,三月,周公親自前往,營建洛邑,并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span>當時工程極為浩大:“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 成王十四年(前1030年), 洛邑 建成,作五宮,設立明堂,營建宗廟,遷九鼎于此,作《 召誥 》《 洛誥 》,來昭示文王、武王的德行,敕戒殷士遺民要承順遵守 周朝 的新法,以便飽享周之恩德;并將殷族徙于洛邑,作《 多士 》《 無佚 》以訓戒之。 為穩(wěn)定東部新平定的殷商故地,監(jiān)管殷民,作為冢宰的周公旦與太保的召公奭,決定在 陜原 樹立界石,將周朝劃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qū),從陜原向東,由周公管理;從陜原向西,由召公管理。周時以陜原為界,以東以 洛邑 為中心歸周公管轄(今河南省靈寶縣),以西以鎬京為中心歸召公主治(今 陜西省 華陰縣 ) ,東部以洛邑為中心歸周公治理,即后世所說的大相東土,其目標是穩(wěn)定新征服的土地;召公則經(jīng)營 周朝 的舊邑,用來安定后方。
制禮作樂 新都洛邑已建成,而國家禮制法度尚未完備,諸侯無以為法?!?/span>周禮 》在“惟王建國”條下注釋說:周公在攝政其間制作了“六典”之職(大致為政府的六個職能部門),至攝政七年還政成王時,將此《周禮》授予成王,使之能居 洛邑 而治天下。 當時,周公想要振興禮樂,想大肆興辦卻擔心天下不了解他的本意;若不大辦又不能弘揚父祖先輩的功績,猶豫三年沒有落實。 洛邑建成,周公改定正朔,設立明堂之禮,用來分別尊卑,諸侯各自率領自己的黨屬部族,匯集在王庭,各歸其位。周公知道諸侯可以用禮樂進行教化,便繼承上古皇帝、 顓頊 的法令,改革唐、舜、夏、殷的制度,纂成《周禮》,因此萬邦和諧,諸侯紛紛來朝拜。
還政成王 周公一共攝政七年,等到成王成年以后,就把朝政大權還給成王,北向稱臣,返回到臣子的位置上;但又擔心成王驕奢淫逸荒廢政事,因此作《 多士 》《 毋逸 》二篇,用來勸誡成王。 當時國內(nèi)多有讒言說周公攝政的時候有不臣之心,因此周公遭到了成王的猜忌,害怕被追究問罪,于是逃到了楚地避難。后來成王翻檢府庫策文,見到周公當年的祝文,才知道自己年少患病,叔父周公憂心忡忡,祝禱說愿以自己的身體代替成王受疾,成王悔恨而泣,從楚地迎回周公,送周公重新回到成周( 洛邑 )。
周公之卒 周公將要殞命,命令說在他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自己作為臣子不敢離開成王,以備臣子之禮。成王二十一年(前1095年),周公薨于豐(今 西安 長安區(qū)西南灃河以西),成王亦謙讓而葬周公于畢,以從文王之祀,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卒后,天刮大風,將成熟而未來 得及收獲的 禾麥 全部吹倒,國人十分恐慌,于是成王與群臣發(fā)府庫金縢,見昔日周公愿以身代武王受疾的祝文,對自己誤會周公有不臣之心而悔恨不已,出行至郊外,祭拜天地,大風反向而刮,禾木盡起,年歲大豐。為褒獎周公的德行, 周王 允許魯國用天子規(guī)格的禮樂來郊祭文王。
玉牒譜系 祖父
季歷
祖母
太任
父
姬昌
母
太姒
兄
伯邑考、武王姬發(fā)、管叔鮮
弟
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冄季載
子
伯禽、伯羽、伯翀、伯翎、伯?、伯翂、伯翅、伯爵
歷史功績 對于周公的歷史貢獻,《 尚書·大傳 》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span>據(jù)此及相關歷史文獻所記載來看,其功績可稱述者有三:一,軍事上:續(xù)武王未靖之業(yè),伐夷踐奄,掃清殷商頑遺,營建雒邑。二,政治上:確立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 嫡長子 為中心,庶子為外藩的封建宗法制。三,文化上:述 三皇五帝 之舊典,損益夏、商之故墳,制禮作樂以定尊卑。
軍事成就 周朝 能夠取代殷商而興,離不開文王、武王、周公等數(shù)代人的努力經(jīng)營。在地理單元上來看,表現(xiàn)為緩慢的東進運動。文王時期,滅掉了 密須 、 耆國 、邘、崇等藩衛(wèi)殷商的西部諸侯國,自岐山之下而徙都于豐;至武王而周王朝的領土,開始與殷商國都接壤,并展開了與故主國殷商的正面的交鋒, 周武王 九年(前1047年)東進觀兵于孟津,伺機觀察 西周 在諸侯國號召力;十一年(前1045年)牧野一戰(zhàn),滅商踐祚興周,周朝的勢力進入 中原 。 武王滅商,諸侯未集而武王駕崩,太子誦(成王)尚幼,周公權代成王行天子之政。國內(nèi)以召公奭、太公望為主的功勛顧命大臣,懷疑周公有取成王而代之之意,同時盤集于東部以 武庚 為首的 商朝 舊部開始蠢蠢欲動,存亡之際,周公對內(nèi)安撫元勛舊臣,消除分歧,保證團結。對外則東進平定 叛亂 :誅 管叔 、 霍叔 而流放 蔡叔 ,殺 武庚祿父 , 遷殷遺民 于衛(wèi)以封 康叔 ,封微子啟于宋以續(xù)殷祀,作頌、誥以明周德,至此方完全鏟除殷商勢力。 為維護東征成果,管理新征服的土地,周公乃奉行成王的命令,相中土而營建新都洛邑,建八師而戍守之。 可以說 周朝 至周公始成,漢 賈誼 所論至為公允,他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span>
政治成就 與 商朝 相比,新建立的周朝,許多國家制度尚不完善。于是周公在營建洛邑的過程中,就開始參照 三皇五帝 時期的舊典,比附 夏 、 商 舊邦的法度,著手制定 本朝禮制。制樂以和民心,定禮以別尊卑。 其主要形式是確立了以 嫡長子繼承制 為中心的宗法制:周王室為大宗,諸侯就為小宗;諸侯于國內(nèi)為大宗,卿士則為小宗;以此例逐步封建之,至士有爵而無封。 王國維 認為:“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span> 這種在宗族血親關系基礎上,加以“ 禮樂規(guī)定性 ”為形態(tài)的封建宗法制,為周王朝興嗣綿延的八百年基業(yè)奠定了基礎。此后中國兩千年的政治體制(大部分朝代封而不建),大體上皆是以此為基礎而建立的,可以說,周公所創(chuàng)立的政治制度對中國政治文明影響至深至遠。
文化成就 周公最大的成就就是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文化思想,因其在文化上的巨大貢獻,在 韓愈 的儒家道統(tǒng)中,被譽之為“元圣”,與孔子的“圣人”, 孟子 的“ 亞圣 ”相對。 周公制禮作樂從政治上來看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從文化上來講則是“以人為本”“ 敬天保民 ”,無論是《康誥》,亦或是《 酒誥 》《梓材》等篇都集中 的反映了這一思想宗旨。 春秋戰(zhàn)國之際,雖諸子百家勃興,但各家思想的核心皆在定亂保民。莊子云“道術將為天下裂”, 《 易·大傳 》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其意在說諸子百家之學皆源自于“周禮”。孔子所承繼的,正為“禮”中對人內(nèi)在自我規(guī)定下的“修身”、“自省”傳統(tǒng) ; 孟子 則重在闡釋君民之間的德行義務,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之說; 荀子 漸循禮以責實,辨天道人倫之別,得“人性本惡”之說,重于以禮防范僭越作亂之舉,其門徒 韓非子 、 李斯 等推衍而為法家,至秦而為 顯學 。 按照《 漢書·禮樂志 》來說“樂”是用來表現(xiàn)人內(nèi)在的共同情感的,因此能夠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禮”則是用來規(guī)定人之間不同的社會角色的,所以更注重彼此間的尊敬。 也就是說,禮著眼于人之間的外在之差別,故“尊尊”;樂強調(diào)的是人與人內(nèi)在和諧,故“親親”。 禮樂規(guī)定了周王室對諸侯的藩服、冊封、納貢、朝覲的絕對權力;區(qū)分出了人們之間的等級品階、王室與諸侯之間的等差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以宗法關系為分封基礎的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 左傳·文公十八年 》“ 季文子 曰:‘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禮十分地嚴格縝密,作為諸侯常行之禮的“經(jīng)禮”有近三百,而對個人行為細節(jié)規(guī)范的“曲禮”約有三千之多(朱熹說:“《儀禮》三百,便是《 儀禮 》中士冠、諸侯冠、天子冠禮之類。此大節(jié)目有三百,余如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齊之類,皆是其中小目。” 孫希旦 說:“《 經(jīng)禮 》者,常行之禮,如《儀禮》《 冠禮 》《 昏禮 》之類,其目有三百也?!?/span>曲禮 》者,儀文之委曲,如《冠禮》有三加,《昏禮》有六禮之類,其目有三千也?!保┳阋姟岸Y”制是整個 西周 封建社會得以運行的基本法典。
歷史評價 《 尚書·大傳 》中對周公的歷史評價是:成王元年(前1115年),救 管叔 、 蔡叔 之動亂;第二年(前1114年)徹底平叛殷紂殘余部族的反叛;第三年(前1113年)滅掉奄等東方夷國;第四年(前1112年)建立分封制;第五年(前1111年)建成東都洛陽;第六年(前1110年)制禮作樂;第七年(前1109年)還政給成王。 對于周公建立封建制的初衷,《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說是因為管叔、蔡叔不賢,勾結 武庚 等殷商貴族發(fā)動叛亂,所以才大肆分封親族兄弟,作為護衛(wèi)周室的屏障。而據(jù)《 荀子·效儒 》所載,天下封國七十一,而 姬姓 獨占五十三,其中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鄷、郇諸國,是文王的后代;邗、晉、應、韓是武王后人的封國;凡、蔣、刑、茅、胙、 祭國 的國君,皆為周公的后人。 相較來說,周公“制禮作樂”的文化成就更為后人所推崇,與夏、商兩代禮儀相比,周禮更為縝密完備,所以才有孔子的“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钡馁澝揽畤@。
由對 西周 禮樂文明的崇尚,后世儒家先賢進而轉向對周公本人的膜拜,孔子在《 論語·述而 》中便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弊鳛榇蟮浪ヂ涞南笳?。 繼孔、孟之后,儒家的另一大儒 荀子 又以周公的事跡闡明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儒”形象,他說:周公代政成王,是遵照武王的囑托,主要是害怕天下背叛 周朝 ,因此,其踐行天子的職責,天下不認為其貪戀權貴;誅殺親兄弟 管叔 、 蔡叔 ,解散殷商部落,天下人不以其為暴戾;立七十一國, 姬姓 封國獨占五十三,天下人不認為其偏頗不公;待成王成年能夠聽政,則還政給成王?;谝陨县暙I,荀子概括周公的功勛為:“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yè),明枝主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非圣人莫之能為,夫是謂之大儒。” 清代 孫詒讓 也在《周禮正義序》中說:“粵昔周公纘文武之志,光輔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憲,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備?!?/span> 西漢 的政治改革家 賈誼 則著眼于圣王的德治武功,而認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鬃又?,皇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span>
典故成語
周公吐哺 事出《 史記·魯周公世家 》,說周公為接待賢士而“一飯三吐哺”,故以“周公吐哺” 為禮賢下士的代名詞。
周公之禮 夫婦之道,人之大倫,當循禮而行,故后世將夫妻行房稱之為“周公之禮”。
懲前毖后 懲罰前錯,以免再犯?!?/span>詩經(jīng)·小毖 》:“予其懲而毖后患?!敝祆洹?/span>詩集傳 》注:“成王自言,予何所懲,而謹后患乎?荓蜂而得辛螫,信桃蟲而不知其能為大鳥,此其所當懲者。蓋指管、蔡之事?!?/span>故后人以周公平定管、蔡叛之亂,為懲戒后人。
禮賢下士 周之先王特別重視吸納人才,文王時不僅有 孤竹國 的 伯夷 、叔齊來歸,還有辛紂的重臣 鬻子 、 太顛 、 辛甲 大夫,以及武王以師父事之的太公望( 呂尚 )。 作為文王之子,周公延續(xù)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長子伯禽在去封地前,周公告誡他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社會身份可以算得上十分高貴了。可對賢人的禮遇也未敢有絲毫懈怠,以至于“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錯失天下賢人。
后世紀念 陜西岐山為周公降生成長及為政的主要活動地,故今陜西岐山縣有 周公廟 一,據(jù)《 岐山縣鄉(xiāng)土志·古跡 》載,周公廟在縣西北十五里的仁圣里,也稱周公邸廟。成王成人執(zhí)政后,周公營建洛邑,故此地成為其后期政治文化活動的主要地區(qū),因此今河南省洛陽市亦有周公廟。 又由于周公之封地在魯,故今山東省曲阜市亦有周公廟,《 乾隆曲阜縣志 》《 續(xù)修曲阜縣志 》皆有對“元圣廟”的興建、祭祀等有詳細的記載及清代 康熙 、乾隆、嘉慶年間的御制祭文 ,又因周公封地在魯,所以 曲阜周公廟 也是 魯國 的太廟。以上三者又被稱為海內(nèi)三大“元圣”廟。
相關影視作品 名稱
上映時間
集數(shù)
扮演者
央視紀錄片《周公傳》
2010年
4集
無
《封神英雄榜》第二部
2015年
72集
唐以諾
相關詩歌 (先秦)佚名《 破斧 》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東國,泣涕常流連。皇靈大動變,震雷風且寒。
拔樹偃秋嫁,天公賦鴟鸮。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開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嘆。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今日樂相樂,別后莫相忘。
周公負斧扆,剪爪何夔夔。武王昔不豫,不免人君疑。
天風拔大木,禾黍咸傷萎。管蔡扇蒼蠅,公賦鴟鸮詩。
金縢若不啟,忠信誰明之。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日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稽首周公萬世師,小儒薄命不同時。
(宋)劉克莊《 夢見周公 》
汲汲懷夢人,皇皇救世功。
有心哉魯叟,所見者周公。
政績簡編在,精神寤寐通。
宛如尚為左,忘卻已遷東。
鳳去經(jīng)綸遠,麟來筆削終。
空令千載下,跪奠兩楹中。